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荐读】韩石山笔下的行馀学社

2020-07-13 20:09:38

【导读】:如果有人曾和你说起介休有个行余学社,并知道这是地方一个不大的学术团体,又进一步了解这个学社的许多趣事,还出了不少大人物的话,那么这一切都得归功于山西文坛的主将韩石山先生。2010年《张颔传》出版发行,风靡三晋。今截取《介休城里的人文景象》一节,以重温行余学社的文化足迹。




介休城里的人文景象


——《张颔传》 韩石山 著


   上午打了电话,下午三时整去了张先生家。他的三儿子崇宇先生也在,是来给老爷子买药的,拿上药盒(上面有药名)还没走。崇宁是省考古所的研究员,是几个孩子里,唯一继承了张先生专业的一个。家离这儿远,单位离这儿进,上班时间抽空过来看看老爷子,有什么事及时就办了。


    崇宁走了,张先生移到书桌前坐定。

    今天原打算去樊城的事,想起有个小问题没弄清楚,便说,你是一九二八年九虚岁上小学的,小学四年,也就是说,你毕业后在介休城里待了两年半的时间,就这么长吗?

    张先生说,没那么长。前面说过,我们是一九三五年春天才毕业的。我在的是三十五班,一九三四年夏天毕业会考,全县四个高小在一起考,校长嫌我们这个班学习不好,没让参加。这样就延长了一个学期,直到一九三五年春天才毕业,半年还要多,记得会考时天气都热了。这样我从毕业到去樊城前,在介休也是一年多不到两年的时间。



张颔 高小毕业时留影


      韩:做什么呢?

      张:在行余学社呀。人家都有工作,来就来,不来就不来,我是天天来,等于专门在那儿学习。

      行余学社的主人王鋆,字宗汉。开的茶叶铺叫“广源永”,两间门面。王先生是个有文化的人,写诗作画都来得,隶字写的很好,还会撇兰花。学社就在茶叶铺里,先在门面的另一间,后来移到店后面的房子里。学社里,他的好些书就摆在那儿,谁来了谁看,有时他在,有时连他也不在。那可都是些好书,有《故宫周刊》,有《石竹斋画谱》,还是明清时代印的蝴蝶装画册,很名贵的。他对古钱币也有研究,学社里有本《钱谱》,是他的,印得很精美。在这儿,真正学习的,就我一个人。

   我在这里主要是学山水画,刻图章,学山水画用的是《中国画山水》,学刻图章用的是《篆刻针度》。学社里,笔墨纸砚,都是现成的,全由茶叶铺主人王先生免费提供。



王鋆隶书


   对行余学社的活动,有个人看不惯,就是同在南街上,与广源永茶叶铺隔几家的李国玺。这个人,有学问,诗写得好,职业是讼棍,就是专门帮人打官司,地道不地道的都来得了。在外面,李国玺对人说,什么行余学社,我要不高兴了,一串串把他们拴到衙门里去,意思是把我们拴成一串全抓到衙门里。他是讼棍,等于现在的律师,懂得法律。,颁布了社团组织法,成立社团是要登记的。他知道我们没有登记,才敢说这个话。只是这样说说,并没有真的起诉。



董重 书迹

 

   李国玺在介休要算作名人,还有两个名,人一个叫董重,一个叫曹淮。董重是举人,我干爹郭耀宗就是他的学生。曹淮也是个文化人,光绪三十四年(公元一九〇八年)在太原创办的山西第一张民间报纸叫《晋阳公报》,是临猗人王用宾办的,王是总编辑,曹淮就是他手下的编辑。清宣统二年(公元一九一〇年)交城、文水两县官府,因铲禁烟苗,滥杀农民,社会舆论大哗,《晋阳公报》予以揭露抨击。山西巡抚大怒奏准清廷,查封报馆,通缉总编辑,王用宾跑了,曹淮回到介休。这三个人只能叫名人,不能叫富人。当时街面上流行一个说法,“董重曹淮李国玺,该(欠)下人钱老不给”,可见他们不是什么有钱人。三个人里,数董重年纪大,名气也比另两个大些。每年正月十二商铺开业谁家都要请董先生。他呢,也乐得送人情,谁家请都去。这个人,别看是个举人,饭量奇大,有人给他编了个三句半,我们那儿不叫三句半,叫十七字的诗,是这样说的:


                 油茶喝一锅,锅盔吃一塄;

                 扁食二百余--------一顿!




   锅盔就是烧饼,扁食就是饺子,你说这饭量该有多大。曹淮也有诗。还没有在《晋阳公报》当编辑,更早一些,庚子年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西太后和光绪帝往西安逃,路过山西。各县都要组织班子支应,叫办皇差。介休办皇差的班子里就有曹淮,那时也就二十出头,不知犯了什么错,叫李莲英的手下打了他一顿马鞭子。有人就编了首十七字诗:


                乐意办皇差,因甚马鞭拍:

                若问名和姓---------曹淮!


  张先生说到介休县城的三个名人,又说起有关他们的十七字诗,让我想到一个问题,就是三十年代内地县城的文化风气。我说,介休在晋中一代,要算大地方,物产丰饶,文风甚盛,毕竟从平日久又是个世俗社会,才会产生这种十七字诗吧。



杨竹民 墨竹


   又说起行余学社。张先生说,可别小看了这个小小的学社,还真出了人才。,是我的老师,原来也不过是店员,,成了名画家,是当时的“重庆十画家”之一。改了名字,叫杨竹民。曹淮也是行余学社的常客。他还是有点真学问的,家里藏书不少,我堂兄张帆,就借过他的《石达开日记》,我也看过。我还记得,在书的最后一页上,他批了几行字:


           鬻及借人为不孝,借书吝还犹天道。

           若教黄鹤去不回,斯非女娼即男盗。


   这句话说得很重。不过从书主人来说,也不为过。书可以借人,最怕的是借了不还。“鬻及借人为不孝”这句,我当时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更不知道其出处,知道五十几岁看过一本书,书名忘了,才知道这是个典故。唐代的杜暹,家中大概藏书不少,曾在书后写了这么个跋语,只有三句:


             清俸买来手自校,

        子孙读之知圣道。

        鬻及借人为不孝。


   由此才明白“鬻及借人”说的是两件事,一是将书卖掉,一是将书借给他人。

   韩:珍贵的书,就得这样。要不,后世子孙不知珍惜,给卖了或是借给人又收不回来,不就太可惜了吗?

   张:话是重了些,也能理解。前些年我就知道,初版《侯马盟书》,在北大图书馆里,只能在馆里看,不能借出去,教授也不行。三十年代前期,介休这个小县城里,文化气氛还是很浓的。

   韩:在这样的文化环境里,像你这样的年轻人,也就有了爱好文艺的趋向。

   张:在这方面,堂兄张帆给我的影响也不小。我去樊城学生意时,带了篆刻刀、水彩碟、笔墨、《芥子园画谱》,还带了一本《鲁迅自选集》,是郭沫若题写的书名。当时鲁迅刚去世没有多久。买这样的书,也是受了张帆兄的影响。



张 帆


   韩:是不是张帆那时就看出了你在文艺方面还是有才华的。

   张:哪里,他是同情我,看我身世可怜。没出生父亲就死了,才九岁母亲又死了,谁看着都觉得可怜。他同情我,我也把他当做榜样。

   不早了,看看手表,不觉已两个小时,该结束了。来的时候,我带了前两节的打印稿,取出给了张先生,在稿子头一页的空白处,有我写的说明:请看看,事实有不符的地方,可在稿子上改动或写在旁边。怕张先生不赏识我这种近似口语的文风,此时又特意强调:文字你别管,我的文字就是这样拖泥带水的,不过曲曲折折,意思总能说个明白。张先生听出话里有音,说道,你这种文字风格我还是欣赏的,也能欣赏得了,你不知道,我写过小说,还写过新诗。让你看样东西。

    说罢起身去了另一间房,一会儿过来,手里拿着一本小书,递给我说,你看,这是我解放前出版的一本诗。还出版过一本小说集,手头没有了,《山西日报》图书馆里有。,有人在那儿见过。跟这本诗集是一个时期印的。

   接过来一看,书名《西里维奥》,一九四八年五月黄河书店出版,前面有余振的序。我知道此人,说这个人是俄语翻译家,当过北京大学的教授,后来在上海工作。张先生说,余振是他的好朋友。

   看过放在桌上,张先生说,送给你吧。我说,这样珍贵的书,我不敢接受。张先生说,我还有,这本你拿去吧。

   恭敬不如从命,收起放进皮包,起身告辞。


——《张颔传》韩石山著(略有删改)






 张颔先生是我省考古事业的创始人之一,在新中国考古事业上有重大贡献,其代表性成果为《侯马盟书》,即对1965年在侯马新田发现的春秋末期晋国赵、韩、魏诸国结盟文字进行了全面的考证。张颔先生在史学界、考古界、天文学界、书法界的多方面才华,被社会所广泛认可。

《张颔传》由我省著名作家韩石山根据张颔先生的经历,采用采访体的形式撰写而成,是韩石山继《李健吾传》《徐志摩传》之后的又一部名人传记力作。


【林艳整理】



 

  百年  行余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