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千年如一日:西安十大面食

2021-02-05 04:43:13



西安,古称长安。在世人耳里,她是神秘莫测的十三朝古都;在学者眼里,她是从梦想中失落的城市;在诗人的心里,她是梦里的大唐;而在美食家的嘴里,她是一座极其容易被攻破的城。在西安,饮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做为一个吃食如果没有千年历史,是不好意思被端上桌的。来吧。我将告诉你所有的秘密。

10.搅团



搅团是中国西北地区著名的汉族小吃,定义为“用面搅成的浆糊”。分为荞面搅团、玉米面搅团和洋芋搅团。


至于这个吃食怎么来,已经无从考证了。传说诸葛亮当年在西祁屯兵(西祁就是现在的陕西省岐山县),久攻不下又不想撤兵。士兵们闲来无事,便发展起了农业,以供军粮。吃惯了当地的面食,大家都心生厌恶,为调节士兵情绪,诸葛亮便发明了这道吃食。当时的名字叫做“水围城”。


搅团做法单一但吃法众多,甚至可以花样翻新。最常见的吃法是:趁热舀上一团入碗,加入酸汤,夹一筷子油泼辣子,顺汤搅匀,然后顺着碗边开始,夹起一块,汤里一撩送入口中。讲究不可咬不可嚼。热热的酸汤和着油泼辣子的鲜香唤醒了整个口腔。这时候要是能配上一口做法讲究的酸菜,才是极好的享受。


对于食物的由来,从来没有人会谈论传说的真假。在西安,我们有这样一种说法:要看谁家的媳妇贤惠,就要看看她打的搅团光不光。要嫁西安汉子的妹子们注意啦,如能打好搅团,婆婆的好感度立马飙升,胜算更高噢~

9.老鸹撒



老(lǎo)鸹(wā)撒(sá)是陕西著名的汉族小吃。是一种类似于面疙瘩的食物,面团面块是两头尖中间圆的形状,像乌鸦的头,所以得名老鸹撒(撒sá陕西话中是“头”的意思)。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这个“飞将”,即是汉代名将李广,其骁勇善战,为败匈奴使“佯攻”之计,且逃且弃兵甲,蛮军穷追,为其真相,弃锅釜亦所剩无几,炊时犯愁。李广命将士卸其盔为釜,取草木为筷,将面团拨入盔中,入野蔬烹之,三军饱,振精神,诱蛮军入围,然胜,回朝。武帝闻之,命御厨仿其法精做,以犒三军。至唐,此食传入民间,盛行关中,百姓以其便捷,且念“飞将”,久传,越变多样。


土壕吃法的汤是用甲鱼熬出来的,味道极鲜,入口汤鲜味美,面疙瘩特别筋道,有嚼头!正确吃法当然是妈妈的味道了!当然了,请一定不要忘了油泼辣子!


刚开始妈咪让我吃这个,其实我是拒绝的。因为不敢想象,煮一只鳖在碗里是怎样的画面。直到喝下第一口,Duang~ 根本停不下来 Duang~ Duang~

8.金线油塔



金线油塔是陕西西安地区的一种名贵汉族传统小吃。它层多丝细、松绵不腻,其形状“提起似金线,放下像松塔”,故而得名。


早在1400多年前的唐代,当时还被称为“油塌”。相传,唐代段文昌丞相家里一老女仆擅长制作此品。在40多年的时间里,她曾将此技艺传授给100多名女婢。而据说,得其真传的只有9个女仆。后来,这种食品传入市肆。当时有一位名叫张衡的官员,一日退朝归来,路过街市,忽觉香气扑鼻,下马一看,原来是刚出笼的热“油塌”。垂涎欲滴之际,便悄悄地买了一个在马背上就食,被御史弹劾,因而丢了乌纱帽。

正经的油塔制作,必须严格选用白、细、绵、软的上等面粉和用粮食喂养的生猪板油及网油,使油饼层次增多,并改饼状为塔状,改烙为蒸,名称也由“油塌”改为“金线油塔”。


上桌的金线油塔通常装在盘子里,看起来像个小馒头,用筷子提起塔尖抖一抖放到自己的碗里,油塔瞬间变成一碗松散的金线,闻一下喷香扑鼻,吃到嘴里松松软软,面粉和猪油竟然这样协调;或佐以葱节、甜面酱等,浇一勺油泼辣子油,被辣油唤起的神经已经迫不及待的跳跃了起来。

7.荞面饸(hé)饹(le)



荞面饸饹是陕西省著名的汉族面食小吃。《辞海》中关于“饸饹”的定义,解释为:“北方一种用荞麦面轧成的食品,参见‘河漏’。而对河漏的解释则是:“即饸饹,北方一种面食。王桢《农书·荞麦》:‘北方山后,诸郡多种,治去皮壳,磨而为面或作汤饼,谓之河漏。”王桢是元代一位农学家,他的农学专著《农书·荞麦》中还有一句话,《辞海》上没有提及:“以供长食,滑细如粉。”


也许源于一个偶然的灵感,或许是受到某种自然景象的启迪。普通的面食,非凡的创意,千变万化的灵巧器械,活脱脱地从琐碎的生活小事中勾勒出一幅憨厚古朴、好客大方的性情。数九寒天,逆旅飞归的游子,远道拜访的宾客一进门,捧上一碗饸饹,再浇上热腾腾、油汪汪、香喷喷的红油羊肉臊子,那个热乎、那个周到、那个滋味、那个别有风味的“洗尘面”能不令人陶醉吗?


西安城墙内的西北方向有一个地方名叫教场门,顾名思义,大概是当年八旗兵、绿营兵操演武功的地方。“门”没有看到过,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教场门”三个字出现在西安人的口中,常常是后面还挂着另两个字“饸饹”。饸饹美味又健康,受到了大部分北方人的喜爱,只单单听名字就可以判断出她早以深入了寻常百姓家。羊肉饸饹、羊血饸饹、凉拌饸饹、无极饸饹、北关饸饹、铜川饸饹、西关饸饹、清汤饸饹……

6.锅盔



陕西锅盔,又叫锅魁、锅盔馍、干馍,是陕西关中地区城乡居民喜食的汉族传统面食。


何谓“锅盔”?老陕自己也整不明白,甚至不知道这两个字是不是应该这么写。这个名字,大概已经沿用千百年了。按照民间命名的来历,制作锅盔,做时既不要锅,做成又不像盔,不同地方又有着各自的做法,也有各自的说法。为何却约定俗成,叫成了这样的名字。问当地人,当地人摇头;问民俗专家,专家们给出各种各样的解答,一样摸不着头脑。问急了,人们会塞一个锅盔给你,一让你闭上嘴巴,二让你自己去品去。一切尽在不言中。


锅盔是陕西八大怪之一。人称“睁眼锅盔像锅盖”,即像头盔状,顾名思义又叫锅盔。锅盔制作工艺精细,特点是用油和面,文火炕制,中空、外酥、里起层、边厚、吸汁,不漏汤。素以“干、酥、白、香”著称。干硬耐嚼,内酥外脆,白而泛光,香醇味美。

论下了晚班赶不及回家吃饭怎么办?KFC?subway?nonono…这个时候,什么都比不上一个热锅盔加辣子来得实在!

5.油泼辣子biángbiáng面



Biangbiang面是陕西关中汉族传统面食,又名裤带面,特指关中麦子磨成的面粉,通常手工拉成长宽厚的面条。


古时陇东一穷秀才,为了赶考,走了八天八夜又饥又渴,刚好看到一家面馆,便上前讨碗面汤喝。喝着面汤,问店主怎么不挂个招牌。店主说:“我这面店其实早想挂个招牌,只是没人能写出来。”秀才便道:“可否让小生一试?”秀才联想自己一路艰辛,口中随即念念有词:“担个担担走四方,八日才到都咸阳;你裂裂(幺),他裂裂隙,当中坐个言王爷;你长长,他长长,当中是个马大(dai)王;心字底,月字旁,岳飞出城挥一枪,枪头卡在了墙头上;坐个车车走四方。”说罢,一气呵成,写出了biangbiang面。店主大喜,便请秀才吃面,一大碗让秀才吃的津津有味,并连连称赞面好。从此biangbiang面在关中名声大噪,流行了起来。


假如你在陕西农村走动,看到乡党们蹲在树下,手捧一个脸盆大小的大海碗,宽厚的面叶子配上红通通的辣子油,吃的满头大汗吸吸溜溜的,那一定是拿油泼面过瘾呢。也许只有陕西黄土高原上的汉子才欣赏得了它的雄壮吧,快赶得上普通的薄饼的厚度,一般人的胃是消化不了的,它只属于尘土飞扬的秦川大地。


没错,这里最不能少的就是油泼辣子了。遗憾的是,陕西的油泼辣子面只流传于八百里秦川大地,出了陕西,就很难见到它的踪影了。

4.凉皮



凉皮,是陕西省汉族特色小吃之一。凉皮分为米面皮和面皮两大类,米面皮实为米皮。


凉皮传说源于秦始皇时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相传有一年陕西户县秦镇一带大旱,稻谷枯萎,百姓无法向朝廷纳供大米,有个叫李十二的用大米碾成面粉,蒸出面皮,献给秦始皇,秦始皇吃后大喜,命每天制作食用,形成了久负盛名的传统小吃。


凉皮的辅料没有太多的讲究,凡是应时的蔬菜都能用,调料除了常见的如盐、醋、辣椒油外,最有特点的是专门熬制的调料水,不是谁都可以做百年老店的哟。调好的凉皮皮子白里透亮、面筋因为吸附酱油而泛黄、黄瓜丝现着绿、辣椒油敞着红。在西安,吃凉皮是可以不分季节的,冰天雪地里如果你看到妹子们一人一碗凉皮吃的欢快,会不会感受到这个吃货世界的疯狂!!!


而凉皮在陕西,其实只是一个统称。让我用我仅有的吃货精神为你列举一下:秦镇米皮、汉中热米皮、岐山擀面皮、宝鸡擀面皮、关中酿皮子、醋粉、面筋凉皮、呱呱、炒面皮、烙面皮、懒面皮、洗面皮、(还有一种绿色的不过我忘记叫什么了),如果你在淘宝上搜索,会出现不同种类86款凉皮,如果你来西安,每一家凉皮店都是一个新的世界。

3.岐山臊子面



臊(sào)子面是西北地区汉族传统面食,是西府(即陕西省宝鸡市)名小吃。面条细长,厚薄均匀,臊子鲜香,红油浮面,汤味酸辣,筋韧爽口。


臊子面历史悠久,传说周代尸祭制度中有”竣余”礼仪,即先敬神灵祖灵,剩下的才轮到君卿,最后才是一般人。这种遗俗在岐山长期存在,不论谁家办红白喜事,第一碗臊子面先不上席,而由小字辈端出门外泼两次汤,象征祭祀天神地神,剩下的汤称”福把子”,泼向正堂的祖灵牌位,然后才上席,并按辈数和身份次序上饭。过去吃面剩下的汤不能倒掉,还得回锅。即取竣余的余字之意。臊子面被称为陕西人的压轴菜,不是没有道理的,无论喜事丧事、逢年过节、老人过寿、还是小孩满月或是家里来了亲朋都离不开臊子面。


一碗合格的歧山臊子面应该具有“面白薄筋光,油汪酸辣香”的特点。臊子面的汤是面的灵魂,岐山面要求宽汤,即汤多面少,并突出酸辣味。所以这里的重点是醋,一定要选用当地品质上等的醋,烫出来的酸味儿才正宗。当然,油泼辣子也一定不能少!


正确吃法被称为“一口香”,故名思意即是一碗汤一口面,只吃面不喝汤,喝汤表示已经吃饱喝足啦~问:有一个会做岐山臊子面的妈咪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答:啊,这酸爽~

2.肉夹馍



肉夹馍是陕西汉族特色面食一。


腊汁肉在战国时称为“寒肉”,唐代又称“腊肉”,她的叫法则源自古汉语,外地人首次听说肉夹馍,都认为是病句,肉怎么能夹馍?其实是“肉夹于馍”。老百姓无需文诌诌地讲之乎者也,加上西安人性急,直爽,省去“于”字,但却变成了“馍夹肉”,方言听起来像“没夹肉”,没夹肉怎么办?这简直就是天塌下来了。干脆叫成了“肉夹馍”,听起来也好多了。


实际上,她是两种食物的绝妙组合:腊汁肉,白吉馍。肉夹馍合腊汁肉、白吉馍为一体,互为烘托,将各自滋味发挥到极致。“虎背铁圈菊花心”的白吉馍。腊汁肉历史悠久,由三十多种调料精心配制而成,由于选料精细,火功到家,加上使用陈年老汤,使得肉色亮红润、软烂醇香、肥肉不腻、瘦肉不柴、入口即化。


肉夹馍经过世代流传,历经演变,现在已经是全世界人民最喜爱的小吃之一。但大多数人所认为的“腊汁肉夹馍”的肉指的是猪肉,而在西安,还有一种深受当地人喜爱的“腊牛羊肉”夹馍,前者是关中小吃,流传广泛,后者则是地地道道的清真小吃,是胡辣汤的绝配。所以,请各位兄弟姐妹们记住了,不要再去清真餐馆说你要吃腊汁肉夹馍了好嘛好嘛!!!

1.泡馍



陕西省著名小吃,历史悠久。料重味重,肉烂汤浓,香气诱人,食后余味无穷。


羊肉泡馍,最早为西周礼馔,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牛羊肉泡馍是在古代牛羊羹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古代许多文献,如《礼记》以及先秦诸子,都曾提及牛羊肉羹。最初多用于祭祀及宫廷御筵。西周时曾将牛羊肉羹列为国王、诸侯的礼馔。据文献记载,唐代宫廷御膳和市肆都擅长制羹汤。“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羊羹者,羊肉烹制的羹汤,即当今牛羊肉泡馍的雏形。经过唐、五代、宋、元等朝,各族人民陆续迁入内地,“渐变旧俗”。


牛羊肉泡馍不仅讲究烹调,更讲究“会吃”。“老陕”的吃法是,从一边一点一点“蚕食”,这样能保证汤与馍不分离,使馍能始终吃出鲜味。吃时,还可根据自己的口味嗜好,调入辣子酱、糖蒜之类佐料。吃后饮“高汤”(即原汁汤加粉丝烩制而成)一碗,异香满口,顿觉神清气爽,精神倍增。


对于西安人来说,吃泡馍的乐趣不在于汤有多鲜,肉有多烂,而在于无论是风雨大作的清晨,还是阳光明媚的午后,我们都可以安然自得的坐在古老的城墙边,陪着年迈的父母,慢慢的掰上一碗泡馍,而这碗里便不再馍和肉,而是浓浓的情。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