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县会完了,走,可到青化跟会走!

2021-05-08 22:38:01

明天是老家(岐山县青化镇)农历十月二十三古会,每逢这个时候,我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起小时候跟会的情景。家乡的古会,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永远是最繁华、最热闹、最开心的。

 

听老人们讲,青化古会也叫庙会,之所以远近闻名是有原因的。解放前,街道老十字北边200米处曾有一座雕梁画栋、规模宏大的寺庙(具体修建年代县志里可能有记载),庙里有一座高约30米的宝塔,叫“玉皇阁”,是青化地区标志性建筑和一大景观,庙因塔而得名,与东临的法门寺遥相呼应,尤为壮观。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尤其是七月二十五和十月二十三两个庙会期间,善男信女们都会云集到玉皇阁来烧香拜佛,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四季平安、家庭幸福。据说相当灵验,一传十,十传百,来玉皇阁烧香祈福的人越来越多,香火旺盛,生意人善于抓住商机,庙会由此而生。解放后,玉皇阁被改建成了“青化中学”,再后来又改名了“青化一中”。

改革开放以后,原来的庙会逐渐演变成了物资交流会,真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会期五天,吸引了青化周边大批客商、群众前来跟会,购销两旺,每天客流量在一两万人左右。

 

过会期间,镇上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人多得跟下饺子似的,一个挨着一个,肩并着肩,前胸贴后背,每个人走路都特别小心,生怕自己一抬脚鞋子被后面的人踩掉。尽管人人小心翼翼,但每次庙会后,街道、剧院等地方仍会看到不少被随意丢弃的鞋子。

人们簇拥着一步一步挪着往前走,各种叫卖声不绝于耳:百灵打火石两毛钱一盒、卖棉花糖呢!卖芝麻糖!拐枣一毛钱一把子!冰糖葫芦!甘蔗!上门修理缝纫机......

 

街道老十字附近摆满了各类小吃摊,有炒凉粉、热粳糕、豆腐脑、烧醪糟、水煎包、油茶、麻花、油糕、红烧肉、幹面皮、羊肉泡等,色香味俱全,特别诱人。每个摊子都坐满了客人,低着头津津有味地吃着,有些人好像几天没吃饭似的,把汤喝得一干二净。

 

最让人垂涎三尺、止步不前的要算炊家烧肉和羊肉泡了。儿时跟会,嘴馋没有钱,好多次傻乎乎站在羊肉泡馍摊子跟前看着别人吃,自己不停地咽口水,久久不愿离去。

家乡羊肉泡与西安的有所不同,首先,味道特别鲜美,老远就能闻见香味。其次,肉汤和馍是分开上的,汤里羊油裹着粉丝、葱花香味扑鼻而来,让人一下子胃口大开,你想吃肉吃肉,想喝汤喝汤,互不影响。最特别的是馍,用发面经过特殊工艺压制而成的硬面锅盔,就是有名的“岐山锅盔”,香脆可口,易于消化;西安的羊肉泡馍只有端上来用筷子搅拌几下才能闻到香味。具体做法是把肉、馍、汤放在一起用快火煮,煮得跟烩麻食一样粘乎乎、稠嘟嘟,尤其馍是死面饼,吃起来总感觉像没煮熟似的。

所以,刚到西安那些年,在外面吃饭总觉得这也不好,那也不行,越是这样,淡淡的乡愁便会涌上心头。

胃有时候真的是一个谜。对于每一个离开家乡的人来说,不管你在外漂泊有多远,言行举止的改变和对社会的贡献有多大,你的饮食偏好总会自觉不自觉地暴露出你最初启程的地方。

离开家乡快30年了,忘不了家乡的味道:岐山臊子面、肉夹馍、擀面皮、香醋、辣子、锅盔,还有小时候最想吃的羊肉泡以及家乡纯朴的风土人情。

 

北街主要是卖布匹和服装的,一家挨着一家,叫卖声一浪高过一浪: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出口转内销!降价大处理!厂家直销!跳楼大降价!西宝鸡、东咸阳,么见过的好货在这里……

牲口集市设在西街青化八队西南土壕里。干农活离不开牲口,家家户户把牲口看得比啥都金贵。过会期间,有人把自家的骡、马、驴、牛等牲口牵到集市来交易,小马驹、小牛犊活蹦乱跳,非常可爱。牲口的叫声此起彼伏,给人有一种置身草原牧场的错觉感。 

如果有人看中了某个牲口,一般不会直接跟卖家谈价,卖家也不会轻易告诉你想卖的价钱,通常是请经纪(中间人)来两头议价。经纪跟卖家和买家交谈的方式非常特别,现在很难见到:他把手分别伸进卖家和买家的袖筒或是前襟下面,与对方用手指头在下面互相掐捏来讨价还价,别人看不见,整个过程双方几乎不说一句话,只是摇头或点头,如果是第一次看见,肯定会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但买卖往往就是这样谈成的,据说成交后双方会给经纪一定的报酬。

偶尔也会遇到女经纪,她跟男经纪一样,可以与卖家和买家在袖筒或者衣服前襟下面用手掐价,不避嫌,很老练。这种女人一般不太注重穿着打扮,有时嘴里还叼着旱烟袋,走路风风火火,说话理直气壮,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十足的“女汉子”。

 

西街村庄北边空地是猪羊集市。这里有许多公羊、母羊和小羊羔,小羊羔白净可爱,主人怕小羊之间产生混淆,会给自家小羊脖子系上小铃铛,或是给小羊额头染上不同颜色以示区分。小羊一般都很听话,很少离开母羊半步。时不时地会看到两只强壮的公羊跳起来用犄角顶仗,你来我往,互不相让。

羊市旁边紧挨着猪市。大猪、母猪、小猪都有,卖家怕小猪乱跑,会用软绳子把小猪两只前腿绑到耳根后面的脖子上,俗称“背绑猪娃”!这样它才会老老实实卧在原地。

如果有人过来,二话没说摸摸小猪耳朵,然后抓住耳朵把小猪拎在空中,任它拼命挣扎嘶叫,却不紧不慢地左眺眺、右看看,千万不要以为他是在胡闹:摸猪耳朵是想知道它是否在发烧或有病;听小猪叫声清脆程度、看身子扭动力度大小,在判断其是否健壮;如果再回头仔细打量一番母猪,那是在预测小猪以后的体型能长到多大。这人不用讲,肯定是内行,也是实心买主。

 

有一次庙会,我跟爹娘去猪市卖猪娃,到下午集市散了,一窝猪娃卖得还剩下三只瘦小的,爹娘要去街道买东西,嘱咐我用架子车把小猪拉回家。我拉着架子车一路唱着歌儿,可到家一看,少了一只,小猪什么时候跳出车箱的?又是怎么跑的?我一点感觉都没有,不知道咋给爹娘交待,心里害怕极了。爹娘回来狠狠地骂了我一顿,我委屈地哭了,娘在一旁比我还伤心。那时候家里穷,就靠养猪养鸡卖钱补贴家用,丢一头小猪,等于把全家人几月的油盐钱弄没了。

也有人把鸡拿到集市来卖,无论公鸡还是母鸡,双腿都被布条绑着,是怕它们乱跑乱飞。为了讨个好价钱,妇女会使出浑身解术与买家讨价还价,老远能看见嘴角的白沫和乱溅的唾沫星子。

东街是木头集市,有旧木头,也有新伐的,粗细、长短各不同,也有成品木制品,如风箱、门窗、箱柜、桌椅、凳子等,有人来年想盖新房,提前来这里置办木料,或者儿子要结婚,也会来这里买家具等。

 

老剧院在东街,白天晚上都在演革命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杜鹃山》等轮番上演,大人小孩都爱看。剧院里人满为患,有墙上爬的、树上骑的,还有钻下水道逃票的。老汉蹲在地上吧嗒吧嗒抽着旱烟,笑得乐开了花。前面有人刚一站起来鼓掌,后面就有人使劲吆喝:“快坐下!快坐下!

到后来,镇上在北街盖了新剧院,每逢庙会的时候,县剧团在新剧院白天晚上演大戏,传统经典剧目《三滴血》、《火焰驹》、《铡美案》、《三娘教子》、《周仁回府》等,老年人百看不厌;老剧院每天放电影,这里就成了年轻人的天下。

有一晚放映朝鲜黑白故事片《卖花姑娘》,剧院喇叭重复播出场内已经爆满,请外面的群众明天再来观看,但卖票窗口和剧院大门口仍然人满为患,戴红袖章的壮汉拿着长长的竹竿,一边摇晃敲打,一边大声呼喊:“一律往后退!往后退!不要拥挤!不要拥挤!

这是露天影剧院,观众自己带小板凳,有人干脆捡几块砖摞起来坐。遇到好电影或者好戏,除了剧场爆满外,周边墙上、树上、房顶上也都是人。坐在中间的人想出来上个厕所非常困难,有些人好不容易挤出来,上完厕所就别想再回到原位上。所以,有人憋不住尿裤子的事也时有发生。

不像现在,科技在进步,时代在发展,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电脑和手机看电影和电视,再也用不着大冬天在室外受这洋罪。老家露天电影院的辉煌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再往后,家乡的古会越来越丰富多彩,除了放电影,唱大戏,还有杂技、马戏、歌舞等内容,年轻人最喜欢看。

青化一年有两次古会,农历七月二十五和十月二十三,都是农闲季节,是年轻人相亲遇面(约会)的好机会。姑娘们一个个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小伙子也把自己收拾潇潇洒洒,然后三五成群走上街,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说说笑笑,打打闹闹,遇到意中人,却是“爱你在心口难开”。那时候农村人的婚姻观念还比较保守,时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即使双方有情有义,也得明媒正娶才行。

现在轻人喜欢外出创业,善于接受新事物,找对象不再局限于老家附近,在哪里工作,就在哪里找对象。如果谁领个外地媳妇回村,这是天大的喜事,都说这娃有本事,再也没有人笑话“谁谁媳妇是外面引的”了。

 

老家乡亲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家住楼房,户户有电摩(或小车),唯一的缺憾是村里人越来越少了,主要原因是年轻人外出创业,有很多人留居在了大城市,村里只剩下老人和小孩了。以前过会街道人多走不动,听说现在过会人与小轿车、电摩可以随便穿行。街道有了大型正规农贸市场,各类小吃干净卫生,市场对面还开了一家大型超市,乡亲们如果需要什么东西,再也不用等到过会就可以随时采购到。农村实行机械化耕种,骡马驴牛等大型牲口派不上用场,牲口市自然也就消失了。家家户户盖楼房,喜欢用铝合金和塑钢门窗、防盗门,木料市场也没有了。

 

家乡庙会昔日盛况已经淡去,但在每年十月二十三到来之际,我的心会不由自主地飞回老家,去追寻那往日的繁华……(文/武双喜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武双喜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