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我们的长征丨三千儿郎出征,只有他一人活着回来了

2022-04-30 04:00:46





【红色气质·岷县】
 

  麦穗已黄、瓜果飘香,百姓或收割庄稼或兜售瓜果,丰收的景象尽收眼底……7月22日下午2时许,雨过天晴,采访组沿岷山山脉下212国道向岷县进发。

  八十年前,哈达铺属岷县管辖,所以,整个“岷县”在红军长征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哈达铺休整、二郎山战役、岷县扩红、成立甘肃省第一个省级红色政权——甘肃省苏维埃政府……当时空穿越到八十年前战火纷飞的那个年代、当我们站在二郎山俯瞰岷山县城、当我们依稀看到3000名岷县儿郎扛枪北进时,岷县悲壮的历史残阳如血般铺展开来!



采访报道组手绘的路线图


像到了家一样

  1936年8月,岷县已经进入天熟季节,小麦、青稞和大豆、洋芋丰收在望。就在这时,长征走出草地的红四方面军抵达岷县城外围。在之后二十多天,红二、四方面军四万多人先后抵达岷县境内。



红军大学旧址


  其实,岷县老百姓此前一年就“认识”了红军。1935年9月,红一方面军突破腊子口后在哈达铺、理川、闾井的近十天里,留给岷县人民的深刻印象和播下的革命火种,使岷县人民看到了红军才是老百姓的希望。

  “老百姓主动腾房子让红军住,送馍馍、煮洋芋让红军吃。一些日子宽裕的人家,还煮腊肉、杀鸡、宰羊,红军和老百姓处的像一家人。”在红军长征三十里铺纪念馆,办公室主任杨宝明向采访组介绍了当时红军来到岷县的情况。



岷州会议旧址


  杨宝明说,当时扎地、寺沟、巴仁、张麻路、纸坊等村群众每天早晚都要做家常饭给红军战士吃。一直到9月底红军撤离时,群众煮鸡蛋、烙锅盔送给红军当干粮,岷县群众为红军战士恢复体力提供了良好的饮食、休息条件。

  “最难能可贵的是,当时在那个白色笼罩的年代,岷县有3000多名青少年参加了红军,但目前有记载的只有两个人活了下来。其中张彩云是唯一活着回到了家乡的红军战士。”

  “他还健在吗?”

  “九八年就去世了?”

  “他的儿女在岷县吗?”

  “在,是我们县卫计局的张玉茂,我现在就联系!”



三十里铺会议雕塑


革命大过天

   “我们家是岷县坎卜塔村(现坎峰村)的,1936年,我父亲跟随伯父张明远参军一走就是15年,音信全无。”在岷县卫计局,张玉茂获知采访组来意时,开门见山和采访组聊起了父亲张彩云的传奇故事。



采访红军后代张玉茂


  1936年红军到岷县时,张彩云已经19岁了。“当时,我的亲房爷爷张明远是岷县苏维埃主席,红军总司令部直属独立团团长兼政委,在他的影响下,包括我父亲张彩云在内的7名小辈参加了红军,成为当时岷县3000余名红军战士中的一员。”张玉茂回忆说,当时张彩云是背着家里人去参加红军的,从参加红军走出岷县到1950年转业回到家乡,整整15年杳无音信。

  据张玉茂回忆,父亲是个少语寡言的人,退休后才给他讲了自己战斗的经历。张彩云参加红军后,先在游击队,天天跟随着张明远学文化、学军事,拿木棍练刺杀。红军在会宁会师后,战友们绝大部分要随主力赴河西,他跟随张明远的侦察队在桦家岭一带打游击掩护主力部队,一直到延安。

  在随后的战斗过程中,张彩云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到1950年从西南军区转业到成都任盐务局长,辞去公安局长、粮食局长回到阔别15载的家乡岷县。

  “当我父亲回到坎卜塔家里时,我奶奶已经在一年前病逝。”张玉茂回忆说,奶奶去世时,一直呼唤着父亲的小名,大姑将自己的手伸给奶奶并哄着说娃娃已经回来了,这时老人家才安然闭上眼睛。

   ,回到家中给父亲报喜,没想到他的反应让我至今难以忘怀!”张玉茂回忆说,当时父亲听到后极为平静地只说了一句话,说那是个好单位,要好好干,救灾资金绝对不能乱动!



请在有WIFI情况下观看,土豪随意


青春传承人

  “在腊子口看到红军穿过的草鞋,我都不敢相信,他们穿着这个能走那么远的路。”全省高校“三好学生”代表、兰州文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的樊晓晓这样对记者说。

  7月23日,湛蓝的天空飘着淡淡的云,湿润的空气中弥散着花香,中共中央西北局岷州会议纪念馆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参观者,他们就是甘肃省高校师生暑期红色之旅代表团! 



聆听历史


  代表团团长、省委宣传部基层处处长廖士俊告诉我们,此次活动以“传承红军精神,激扬青春梦想”为主题,选拔了全省45所高校的13名优秀辅导员、45名“三好学生”代表参加。7天的时间里,代表们参观了华池南梁革命纪念馆、陕西延安宝塔山及迭部腊子口战役纪念馆等多个纪念地。



大学生参观纪念馆


  巧遇这些大学生,我们跟他们聊起了红军、聊起了长征。“一路走来,在每个纪念馆或革命旧址听到讲解员讲解时,我很感动;看到陈列的红军用过的实物、听到红军艰苦卓绝战斗的经历时,很想哭。”樊晓晓说。



红军在岷县使用的铜烛台


  代表团工作人员郝雅丽说:“我是第一次这么系统地参观、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看到的、听到的都让人震憾,启发很大,经过这次活动,以后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将时刻以红军的精神鼓励自己。”



红军在岷县使用的火枪器具


  “先辈的英雄事迹感染了我们这一代人,他们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都是我们当代青年人铭记和学习的精神财富。”樊晓晓的话代表了这些大学生共同的心声。



红军使用的砚台


  是的,战火纷飞年代的“长征”虽然结束了,但是他的精神是永远不可磨灭的 。今天,淋浴着灿烂的阳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新长征”已起步!



请在有WIFI情况下观看,土豪随意

【跨时空连线】
 

长征精神赋予灾区重建的力量 


  一到达岷县的7月22日晚上,在震后新建的县委、县政府第二招待所,我们看到当晚的新闻联播上播出了一条“甘肃岷县漳县灾后重建基本完成”的消息。受两次灾害影响,岷县重建任务繁重,道路、房屋等很多工程都临近收尾,县城好比是一个大工地。“岷县这几年灾害大灾小灾太多了。”县委宣传部的白文科亲历其中、感慨颇多。



新建的岷县梅川镇茶固村小学(李小龙摄)


  中央红军三天修整,红二、四方面军在岷县修整54天,3000多名岷县儿女参加红军,到前些年整理时,留下姓名的却只有100多名,最后回到家乡的只有两个,这就是岷县在红军长征史上留下的重彩。

  十年以前我们的两次长征采访中,在岷县也是匆匆而过,这次却有了诸多意外的收获。而重建后的岷县,路通了、屋好了、人心也畅了,“自去年以来,来到岷州会议旧址瞻仰的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参与重建的部队官兵来了不少,长征精神悄然间也融入到了灾后重建中。中共中央西北局岷州会议纪念馆办公室主任杨宝明这样对我们说。



长征纪念馆前听专家讲述长征故事


  截至目前,省市已下达岷县“7·22”灾后重建项目共824项,总投资 达71.2亿元。目前已完工816项,累计完成投资70.76亿元,占总投资的99%。



岷县梅川镇永星村集中重建点(包新田摄)


【“微”长征】
  临时计划

  有人坦言,岷县在长征史留下的痕迹凝重,挖掘还远远不够。

  这次出行前的计划中,岷县并未列入我们的重点对象当中。其一,我们是按照中央红军路线采访,而中央红军在岷县基本算是路经;其二,前两次的岷县之行中,我们并未收获太多。

  但在几天来的采访中,开头这句话始终萦绕耳畔,我们终于下定决心,将在长征报道中大家较少涉及的岷县和武山临时列入计划,决心在其他地方“锦上添花”的同时,无论如何也要在两个地方做一些“雪中送炭”事情。

  事实证明,我们的收获还不错。




采访组与全省高校师生红色之旅走访团相遇


     兰州日报记者 崔凌云 杨贵智

张建平 文/图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