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岐山碎事(2)

2020-11-23 03:53:47


(很长,但是很精彩!)

岐山锅盔、面皮和臊子面


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在蔡家坡工作。当时流行机器制作的“罐罐馍”。吃的时候,一层一层撕着放进嘴里,细细品味其中的面香。96年来到广东,也意谓着与“罐罐馍”说再见啦!广东人爱吃甜,蒸的馍也喜欢加点糖进去,我很不习惯,觉着还是岐山的馍香,能吃到面香味。当然啦,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广东地气热,容易上火,而白糖清火,冰糖润肺。南方人这个习惯也是从老祖宗哪里传下来的,这是他们的生活文化。

在岐山,还有一种馍,叫“锅盔”。它不是蒸的,而是烙的。锅盔,历史悠久,发源于西周的发源地陕西省岐山县,为岐山县所独有的汉族传统名小吃之一,有干燥无水分的特点,便于储存携带。其制作工艺独特而精细,素以“干、酥、白、香”著称西府,闻名于大西北,极受省内外享用者的赞誉。唐、宋以来,岐山城多驿店,客商东来西往,北上南下,岐山锅盔作为客商的携带干粮已远走他乡。明、清以来,做卖锅盔者遍布县城四周。相传岐山锅盔"因其面细、酥脆、油香、味美。制作时和面加入盐、油、香料,再用木框反复拌压,表面粘上芝麻,小火烤烙而成,色黄皮脆,味道香美。

记得来广东时,在包里带了这种干粮,吃了好几天呢!

在蔡家坡,有个“陕九”,即陕西第九棉纺厂,有工人上万人。纱女特多,一天三班倒,她们最爱吃的是岐山馍夹“岐山面皮”。

擀面皮是从唐代冷淘面演变而来。具有筋斗、柔软、凉香、酸辣可口的特点,是关中西府小吃代表之一,也是西北最具民族风味的食品之一。擀面皮做法很非凡,别处的米面皮和酿皮是把面调成糊状,放在特制的铁笼上蒸,而歧山擀面皮则是先擀成面,然后再蒸,蒸熟后再切成比凉皮稍宽的条状,吃法和米面皮基本一样,不同于米面皮的是,擀面皮口感较硬,韧度高,有筋性。宝鸡一带的人都喜欢吃,近几年来在西安也很流行。

蒸面皮是岐山颇具特色的汉族小吃。用面粉和水搅拌得到的淀粉水放在专门器具加热得来的。吃的时候伴以盐水、醋水、油泼辣子(里面有调味的调料)还有洗面时候留下的面里的不溶于水的部分蒸熟做的面筋。吃起来软而比米皮有嚼劲,口味微酸却辣而香。

“陕九”的纱女大多是河南人,她们都爱吃,何况我们呢!早餐或晚餐买一份面皮加馍,该是多享受啊!不过,中午还是臊子面好。

据传,古时,周人由豳(bīn)(今陕西彬县、旬邑一带)迁至岐之周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县),在渭河边和北原上繁衍生息。后渭河有一恶龙为祸,大旱三年,民不聊生。周氏族人不忍离开经过数代开拓出的家园,奋起反击,大战七日才将恶龙杀死,饥饿的人们为庆祝胜利,将龙杀了和面集体食之,觉得鲜美无比。于是在以后庆祝这次胜利时,便用猪代替龙和面集体食之。后来扩展至其他节日和祭祀。这臊子面也渐渐传开,而其做法也渐渐流传中得到了发展。在《水浒传》第三回:“奉着经略相公钧旨,要十斤精肉,切做臊子。”这里的臊子就是肉丁的意思。

记得小时候,家里办红白喜事,第一碗臊子面先不上席,而由小字辈端出门外泼汤,先泼在大门外两侧,再泼在土地堂,象征祭祀天神地神,剩下的汤称"福把子",泼向正堂的祖灵牌位,最后献在供桌上,然后才上席,并按辈数和身份次序上饭。过去吃面剩下的汤不能倒掉,还得回锅。

我来广东也有近二十年了,有个生活习惯一直没改,那就是每天至少吃一次面,最好是臊子面。以前,广东的同事都笑话我,生活得太简单啦!在他们看来,吃面就是将水烧开,下面条,加点青菜和盐而已。他们甚至很惊讶,吃面也能吃饱?……。

我一点也不怪罪他们。这里是鱼米之乡,早上是红署稀饭,中午是米饭,下午还是米饭,吃鱼比较多,淡水鱼,海鱼应有尽有。变花样的时候还爱吃“果条”(相当于米粉,像面条一样)。果条简单做的时候就是煮点青菜加点盐。他们想象我们吃面条就像他们吃果条一样。

请他们来我家吃过一次臊子面后,就再也不淡定了。

“从来没吃过这么香的面条!”他们感叹。

“能不能教一下我怎么做?”

……。

嘿嘿!知道岐山臊子面的博大精深了吧。

“就不告诉你!”

“想吃正宗的,就去陕西岐山!”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