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导报·微信息】太原的百年老字号

2021-12-03 22:06:25

 

如同北京人信得过全聚德、天津人离不开狗不理一样,老鼠窟、同诚信、六味斋、认一力、亨升久、乾和祥、华泰厚、老香村……个个都是耳熟能详。太原这座拥有5000年文明史和2500多年建城史的古都,也有着诸多属于自己的老字号呢,下面就随着小编来涨涨知识吧。



六味斋

  始创于1738年 (清朝乾隆三年),是中华老字号,生产的酱肉系列产品是我国传统食品,三晋名吃,曾作为皇宫贡品享誉京师。六味斋的肉食以鲜(冻)猪肉为原料,经分割、烧毛等工序,按部位分割加工成块后,加入多种中药材和调味料经卤制、酱制、刷汁而成。其中六味斋酱肉系列制品经化验,饱和脂肪酸减少了30%~50%,胆固醇降低了50%以上,经常食用还有保健养生之功效,真正做到了“医食同源”。




清朝乾隆三年,即公元1738年,有两名举子:一为鲁人,一为晋人,在京赶考名落孙山,于是二人搭伙,在北京西单牌楼附近开设了一家熟肉店,名为天福号,因味道鲜美而享誉京城。1938年,天福号在山西太原设立分号。起号名时,取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再加一个‘香’味,这不就是‘六味’嘛!”,后面加上一个雅气的“斋”字,便成了“六味斋”。


2008年,六味斋酱肉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除了各类肉制品,六味斋也有相当多的豆制品和面食出售,在这里俨然是一家小菜场,除了不卖蔬菜,这里的美食差不多可以把一家餐桌包圆了,所以看得到很多大娘大婶提着网兜在这儿采买,这里也有豆浆小吃之类的熟食卖,也有些人在这里吃顿早点,捎上点儿菜回家或者去上班,所以在这里可以看到太原最常态的市民生活。


我买了个最招牌的酱肘子,打了真空包准备带回家,结果临走的时候放酒店忘记带回来,所以这传说中的酱肉我还是只看到没吃到。



老鼠窟

  每个太原长大的孩子心中,都有关于“老鼠窟”的美好记忆,就好比老北京人心目中的稻香村。说到老鼠窟的由来,还要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说起。该店的创始人申三货是阳曲县人,家境贫寒,十六七岁就给人家打短工。1928年,年仅18岁的申三货先后在按司街、钟楼街等地摆摊设点卖元宵。在卖元宵的同时,他又经过多次试验,不断改进,终于试制成香甜可口、与众不同的元宵。



申三货牢记“若要富、开久铺”的古训,更加精益求精,从选料到制作都坚持“质量第一,永保信誉”。当时恒义诚甜食店只选用晋祠花塔村一带产的细韧软绵的江米,夏天泡三四个小时,冬天泡十二三个小时,然后再上石碾,碾出的面过130目的细箩,箩出的面又细又白。馅的制作十分讲究,特别是桂花酱和玫瑰酱的原料,玫瑰花和桂花都是在花似开非开之时采回来,一瓣一瓣掰下来用白糖反复揉,再经腌制而成,老远就能闻到诱人的清香。滚元宵时,箩筐在案上来回拉,反复加水,滚出来的元宵既瓷实又软筋。


正是由于如此精细的工艺,恒义诚元宵一直保持盛销不衰,并有“味压群芳、誉冠并州”的美称。


郝刚刚羊杂割

  地址:迎泽区柳巷北口

  特色:羊杂割、油酥饼

羊杂割是山西的一种地方小吃。羊杂割其实就是羊杂,山西人称之为“羊杂割”,是地方方言使然。


据传,山西人吃杂割始于元朝,杂割一名还是忽必烈之母所赐。元世祖忽必烈由晋地入中原,路经曲沃县时,其母庄圣太后染疾,曲沃名医许国桢为其诊治痊愈,成为忽必烈之母的宠信御医。许母韩氏善主厨,随其子侍奉庄圣太后。韩氏见蒙古人吃羊肉,弃下水甚感可惜,即将羊下水拾回洗净,煮熟,配以大葱、辣椒吃,其味甚美。太后品尝后,赞誉不止,即赐名“羊杂酪”。从此逐渐流传,成为山西的民间风味小吃。




在太原最著名的羊杂割店就是“郝刚刚”。从店主在鼓楼出摊专卖羊杂割算起,已经有20年的历史。郝刚刚的头像就印在门店的招牌上,我去的是柳巷店,柜台就在门口,门口排着长龙,我问当地人是不是当天是周末所以人特别多,人家回答说这家一年四季都是这个样子,生意兴隆得很。


看了一会儿水牌,不知道点啥,问我同去的表姐,她说她来太原也只三个月,这边的东西她也没怎么吃过。好吧,看来只能自个随便点了。我点了肚丝加肉,只见负责配料的师傅,拿起一只掉了茬儿的大瓷碗,麻利儿的抓好羊杂和粉条,递给负责舀汤的师父,舀汤师父手操长把铁勺先将滚滚的浮油用勺肚撇开,舀上几勺不带浮油的清汤,另一个负责抓作料的小师傅适时的扔进碗中大把的葱花和香菜。一碗香浓的羊杂割就摆放在食客眼前了。食客根据口味,可以倒进山西老陈醋,也可以撒些胡椒粉和辣椒。吃羊杂割,必须就着油酥饼吃,才地道。油酥饼和烧饼类似,可以单吃,也可以掰碎块泡在羊杂割里吃。“郝刚刚”的羊杂割相较于羊肉汤,更香,更有味,原汁原味又醇厚鲜美,一碗汤慢慢喝进肚里,浑身暖洋洋滴!



  

清和元

  地址:柳巷北路铜锣湾a座21-26号楼

  特色:头脑、帽盒、稍梅、羊杂割


清和元,太原最负盛名的老字号之一。以其历史悠久、制作精良、营养丰富和风味独特的地方名吃——“头脑”而誉满太原,并闻名省内外。谈“清和元饭店”,无论是追溯老店的建店渊源,还是谈及“头脑”的来历,都离不开明末清初的山西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傅山先生。这是清和元饭店在众多的老字号里独具特色,声望卓著的主要缘故。


相传,清和元饭店建于清初,迄今已有 390多年的历史。当时,在太原南仓巷中段的地面上有个小吃摊点,主人姓朵,专卖羊肉杂割汤。那时这个摊点既无字号店铺,也没有帮工伙计,生意做得并不景气。谁知当傅山先生将“头脑”的配方和亲笔所书的“头脑杂割清和元”的牌匾赠给朵家后,经营情况就很快发生了变化——小打小闹的摊棚扩展成店,有了伙计帮工,买卖也做得红火热闹起来。从这时起,一过白露节令,“头脑”便上市供应。


这家饭店也在每天黎明之前便将红灯幌子高悬门前,早早地做起生意来。就餐的人们便于五更时分手提灯笼从城内街头巷尾汇拢而来,把个不大的店堂挤得满满当当。伙计们把一碗碗“头脑”挨桌端上,堂内香气四溢,热气腾腾。再加上鼎沸的人声,穿动的人流,使得就食“头脑”的场景十分可观,这就是太原人称的“赶头脑”。



  

所谓“头脑”,是用羊肉、羊髓、酒糟、煨面、藕根、长山药、黄芪、良姜八宗物品混合煮成的不稠不稀的汤,故又称作为八珍汤。在吃头脑时,还要佐以腌韭,作为药引。头脑实质上是一种用以滋补的医疗食品。羊肉味甘性热,补虚开胃;藕根清热化痰;山药补脾除湿;黄芪味甘性温,补脾健肺;良姜味辛性热,温中下气,暖胃消食。这些配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剂温补而不腻,清薄而可口的药饵。人们清晨起来喝上一碗头脑,既充饥活血,又取得了滋补之效。

  

而“稍梅”,就是我们平时所称的烧麦、烧梅,只不过太原的稍梅,内馅是纯羊肉的,不象南方或以猪肉或以牛肉配上糯米来蒸的,而两广的烧麦却是加上海鲜的,这可能也是各地饮食口味的差异造成的吧!

  

“帽盒”则是一种烤制的面饼,短圆柱形,中空,是用不发酵的面粉加入椒盐捏成两片空壳,合在一起,入炉烤制。帽盒一般不单吃的,太原人习惯喝头脑时把“帽盒”掰成小块,泡入“头脑”中,入口咸香耐嚼,风味独特,颇似西安的“羊肉泡馍”。




双合成


从明清时期久负盛名的“永吉成”、“宝丰裕”、“复兴裕”……到享有盛誉的“双合成”、“稻香村”、“老香村”等老字号,都记录在太原糕点业绵长厚重的历史长河中, 早于1838年创建的老字号“双合成”,是从一根扁担起家的。

  

清道光年间,河北保定满城县夏家庄农民李善勤、张德仁推车挑担经营小生意,1838年,李张二人合伙在河北井陉创建食品店,取“和气生财,合作必能成功之意,立商号“双合成”。到了清光绪二十四年,两家后人遵祖训,异地创业,在河北石家庄创建双合成分号“双合兴”。民国元年(1912年),李家后人和大掌柜陈步云带人推车挑担沿“石太”铁路徒步来到太原,在北司街24号创立食品店,沿用“双合成”商号,扎根于此。  


食品街


  

地址:迎泽区柳巷钟楼街入口

  

比较集中的美食经营场所,大部分是新修新店,但有一部分店面是太原老字号

  

每个城市都差不多会有一条代表自己饮食文化的美食一条街,北京有南锣鼓巷,上海有城隍庙,武汉有户部巷,而在太原就是食品街。

  

不过这条街貌似是政府出钱新修的,大部分店面都是新开,后面半截街道还未完工,这里的人流也不是很多,看来要成气候估计还得个几年去经营。
  

从街口的各种布置和摆设,看得出政府还是花了点心力的,可是人气受限啊,好多摊档都是空的没人承接,唯有路边一位大婶孤零零坐着在捏糖人,做的也不是传统造型,都是现代版的卡通人物,明显是针对游客小盆友滴!






这里的道路两边都是一家挨着一家的各式美食小店,从卖小吃的到卖咖啡、奶茶、粥、西点一应俱全,也有酒楼和冰淇淋店,吃食倒是很全,只不过以我这样挑剔的,我一定要找百年老店或者老字号的,新开的打着怀旧招牌的一概不进。







走了一圈挑了这家招牌进去了,三生记葫芦头,感觉象是个老字号。




看完介绍才发现这玩艺儿原来不是太原的是西安的。

好吧,西安就西安吧,反正没吃过,来一碗尝尝。

吃葫芦头的泡菜小菜是自助的,自己随便夹,不收钱。


说叫葫芦头,其实就是肥肠粉,只不过有个关于药王孙思邈的传说,于是变成了葫芦头的名字的由来。


我加了挺多的辣子和醋,配上泡菜吃,味道还算不错,确实不腥不膻,里面还有泡膜,哈哈,吃这个的时候恍乎感觉自个在西安。


杨记灌肠,网友推荐的太原老字号。店面门脸儿不大,我来回转了两三圈才找到,夹在几间大店面中间不起眼。


刚开始以为灌肠是猪肉或者羊肉的,但进去才知道原来还是面食,用料是荞面。




雪山冷饮店,也是网友推荐的太原老店之一。

里面的装修走的也是怀旧小清新的路线,就是我们去的时候刚好是饭点儿,貌似吃冷饮的人不多,就我和我姐两人,整家店空荡荡的,卖自助餐的也没开始,员工在吃工作餐,没人理我们,我点了份提拉米苏的冰淇淋,坐着一个人吃完了,感觉味道还凑合,不甜不腻,价格也还算适中。




最后一家去看搜的老店是泉娃子担担面,老姐很疑惑,担担面不是四川的咩?干嘛上山西来找担担面。


其实我也不知道,嘻嘻,感觉能让山西人称道的面店家,应该是有相当的水准的吧,毕竟这里是全中国最会做面的一个地方。就好象我总认为四川的辣椒和酸菜配上湖北的鱼,才是真正的一品,所以四川的酱遇上山西的面,想想应该会是很美妙的组合。


泉娃子,从街头找到街尾没有找到的店面,最后问人才知道,就在食品街入口处,挨着牌坊。只不过因为没有店面招牌,所以我没有看到。


进来看到店面不大,中间的厨柜台占了很大的地方,所以桌椅都是寸土寸金的溜边塞缝儿挤在店里的,这里有担担面,也有凉粉皮。都是五元一碗,只不过那一碗真心少啊,绝对绝对就只的一口,给我老公那号大胃王,就只够半口。


老姐看着那一碗笑得乐死了,说这够谁吃的啊?我说估计游客来也是尝个新鲜,谁真要拿他吃饱了,估计得来个十碗。




虽说面少,可是作料倒是不含糊,十项作料,每种都不少给滴。

成品就是介个样子滴,味道真的很赞,就是分量太少哈!

老姐点的冰糖炖雪梨,也很不错,吃完辣的来一碗,很清爽的说,还下火。



在山西,面食中除了莜面,最出名的就是刀削面。

我们在其他城市吃到的刀削面,虽然面的做法基本一样,但汤头都会根据当地人的口味来作一些调整,比方说我们这边的刀削面基本都是牛肉汤头,而且一定是辣的。

可是正宗的山西刀削面基本上没有牛肉汤头的。

山西的汤头和打卤面一样,浇卤一般是勾芡的,糊糊状的,最常见有西红柿的,也有三鲜的,鸡汤的,还有炸酱的。




面底是和青菜一起下锅抄的,清爽Q弹。



然后浇上自己喜欢的卤,我不知道哪种合胃口,一种来了一勺,结果成了个大杂烩。



不过最后拌完了还挺好吃的。在太原那几天,一共吃了三顿刀削面,顿顿都觉得好吃,恨不得再来一碗。

认一力

1930年由回族人安良田所创办,当时仅有十几个人, 100多平方米的营业面积。


  

解放后,职工发展到60多名,营业面积也一再扩大,经营品种也由单一的“蒸饺”发展到简单的炒菜、凉菜和酒类。半个世纪以来,虽然店主、店堂几经变迁,但“认一力”的声誉却经久不衰,尤其是传统名吃——“羊肉蒸饺”,蒸饺馅内配有砂仁、豆蔻、白芷、荜卜、陈皮、良姜、肉桂、花椒等十多种中药材,具有增香、除膻、开胃、助消化之功能,所以蒸饺不仅吃起来不腻不柴,鲜香适品,而且营养也很丰富,1957年羊肉蒸饺被誉为太原市十大名吃之一。


亨升久


“亨升久”:始创于光绪二十四(1873)年。店东是山西寿阳人苏晋亨。解放后,百年老字号“亨久升”鞋店和另外两家私营鞋帽企业“明星”、“繁华林”合营组成了“太原公私合营三联鞋帽厂”,后又更名为太原皮鞋厂,成为太原市最大的制鞋工业企业。


亨升久鞋店旧址位于靴巷32号,四合院,有房屋22间,面积618平方米,创建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鞋店是一个叫梁晋亨的山西寿阳商人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创办的,据说,当年慈禧太后仓皇西逃,到了山西后,护卫她的御林军已疲惫不堪,连鞋都破得不能穿了,幸好亨升久鞋店为他们提供了一批“武备鞋”才脱离困境,所以后来慈禧太后特地给鞋赐名“回京鞋”。在最辉煌的时期,鞋店的分号开到了附近几个省。

来源:数字山西公众号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