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四本:一碗马菜面

2021-03-02 03:35:07

别放弃治疗,速速点京兆文学关注我们
一碗马菜面张培忠

前几天一个黄昏,我到湘子庙街找周德老师,他一个人在东木头市吃饭,吃的是一碗菠菜面。面是手擀面,绿颜色的菠菜面,切成小方块,捞出来放蒜泥葱,热油一泼,辣子醋酱油以调和,看着香喷喷,周老师吃得有滋有味。

这情景让我想起那天晚上从马王镇大原村见农民诗人农夫情袁益善老师回来,第二天拉肚子。吃药不顶用,记起一个土方子,就回到家乡韦兆。在邻居家菜地里拔了一把鲜嫩的马齿苋野菜,到文友张小会家自己动手擀了一回野菜面,捞了满满一大碗,美美地吃了,打了一个饱嗝,当天肠胃就好了。

土方子是非常管用的。

记得小时候,每到伏天,下了一场雨,雨过天晴一两天后,早上或者后晌,天气凉快的时候,母亲都会带我到湿润的玉米地拔马齿苋野菜。

雨后的土壤是松软的,野菜是鲜嫩的。如果不下雨,火辣辣的日头把野菜晒得蔫了吧唧,不好看也不好吃。

下过雨后则不同,野菜和禾苗都很精神,拔一担笼马菜,在河里洗净,回家烙马菜锅盔。农村人都知道马菜有调和肠胃的功能,家家户户都在三伏天烙马菜锅盔。当年,用大铁锅和麦箋烙出来的锅盔是那么的好吃,麦面香加马菜香,合二为一。调一碗辣子蒜泥水水,沾着吃,那个可口。多少年已经没有吃过了,只留下了一个美好的回味!

我给周老师说这些陈年往事,把他带回了多少年以前的青春岁月。

周老师和我都住在西安,但是都是长安长大的,他年长我年轻,骨子里还是长安人。

长安人爱吃面和锅盔,面和锅盔是长安人心目中的美食,天天吃都不厌烦,几天不吃就馋得慌。六十九岁的周老师像个小孩一样给我说,他想吃一顿自己动手擀的面,面擀厚点,切成方方,下些野仁苋,油泼面,蒜蘸面香得很,想吃没条件吃。

我不会烙锅盔,锅盔复杂,但我会擀面,擀面简单,我十二岁就学会了擀面。

虽然多年不动手擀面了,但几天前在张小会家擀过一次面,手艺和经验还没有忘。别的事情不好说,给周老师做顿菜面还是能做到的。他住处有锅灶,面粉,野菜我回长安准备,他的这个小愿望,我可以尽快帮他实现。

我和周德老师约定星期一中午来湘子庙街给他做马菜面。

因为星期六我舅家过会,星期天文友孟利安家过会,我回长安王莽采摘原料马菜,野仁汉,面粉则从韦曲王少平家拿。

农历六月,天气炎热,瓜熟果丰,也是野菜的旺盛季节。

但你不要认为农村野菜遍地都是,随手可摘。世间的事情常常是用的时候找不到,不用的时候出现在你的眼前。你要提前做准备,挑野菜也是这样,我明明记得表哥的四亩白皮松苗地里去年长满了马菜,而且又肥又大。可是今年去看时却没有了。

多亏我提前来看,否则我有可能到时候失信于周老师。马菜这里没有了,我赶紧到别的地方去找,免得我到时候干着急没办法。

我每到一个地方,经常像一个贼一样东瞅瞅西望望,这条路通向何方,谁家院子长了一棵什么样的树,看鸡还是养狗,我都好奇,默默地记在心里,养成了观察的习惯。

这使得我写作有许多素材,能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据。

在我的记忆里,家乡人夏季习惯用马齿野菜烙锅盔,摊煎饼,而我却一反常态要用它来给周德老师擀面。马齿野菜能不能擀面?回答是肯定的能,因为我擀过。用马齿野菜怎样擀面?我心里有数,我有经验,知道怎么操作。周德老师对我给他擀马齿野菜面充满期待,我也对自己信心满满。人们用马齿野菜烙锅盔,我偏偏用马齿野菜来擀面。

淘菜切碎,把适当的面粉和切碎的马菜拌在一起和面,和平时擀面条一样,面多少水多少你要自己掌握。马菜和面团揉均匀了,放着醒一会,然后再擀。加马菜的面不需要擀的太薄,厚厚的就可以了。

擀面的同时点火烧水,面擀好切成块块,水也刚好开了。下面,煮一开,点水,再煮一开,就要捞出锅。

菜面比普通的面条容易熟。捞在碗里的面乘热放上葱段调和辣椒蒜泥,热油一泼,发出刺啦的一声,再调酱油醋就可以吃了。

我在做饭的时候,周德老师在写字。一大碗马菜面端到面前,他笑眯眯地看了一眼,喜滋滋地接在手里,坐下来,搅匀了,细嚼慢咽地吃了起来,那神情像一个美食家在品味一个厨师的菜品。我给他盛了一碗面汤,陕西人讲究吃面喝面汤,原汤化原食。周老师品够了味道,对他的口味,一碗面吃了个干净,一碗面汤也喝了个精光。

我问他好吃不?他舔一舔嘴唇,说了一句:“过几天,再做一顿!”

附:周德先生书法作品


作者简介

四本张培忠,陕西西安人,出生在长安。写有“四本看长安系列”,开设今日头条“四本看长安”头条号。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