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一段图文告诉你,为什么北大教授被炮轰

2022-07-26 04:19:51

昨天晚上,一条北大教授建议北京老人河北养老的新闻在朋友圈里炸开了锅。


后来又辟谣说,教授并没有说鼓励老人去河北养老。

有些人开始犯嘀咕,我们昨天是不是骂错了?

然而今早的一条微博,让人深感打脸。

北京人为什么这次会反应这么激烈。

因为这儿,北京。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家。

它不是首都,不是雾都,不是堵都。

对我们来说,它只是北京。

是我们从小长大的地方。是充满回忆的地方。

我们搜集了很多人关于北京的回忆。

一人一北京,也许你也能从别人的故事里看到自己。

那时候的天很蓝,人很朴实,生活节奏很慢。

那时候有博古通今的北京大爷,有胡同儿里的叫卖声,有护国寺的小吃,还有瓷瓶儿的老酸奶...

如今,我们慢慢的找不到过去的痕迹。

小圈记得小时候5毛一包的小零食;记得小时候1块一串儿的糖葫芦;记得小时候2块一锅的小蛋糕;记得小时候5毛钱的大红果;记得小时候紫竹院还要门票;记得小时候邻里都会打声招呼;记得小时候玩不腻的红砖头,活儿泥巴;记得小时候只有长辫子的电车;记得小时候地铁也只有1号线和2号线;记得小时候去趟回龙观都算进村儿;记得小时候老北京还有门楼子。

以前的十号线终点站是巴沟到劲松,以前的通讯工具是短信和QQ,以前的四九城还有崇文和宣武,以前的北京城它没那么繁忙。

五毛钱的辣条,一块钱的冰棍。小时候有个十块钱都觉得硬气。

胸前的红领巾,胳膊上的二道杠。你要是个三道杠那真是了不起。

小时候出门都会问声大爷您好。出门看见熟人都会问句吃了么您呐!

临走还会打声招呼回见 慢走!

北京孩子打小儿就爱逗贫。北京的老尖儿也没个正溜儿。

我们正在经历北京的改变,我们无可避免看着它越来越快,我们还在回忆清早儿的叫卖,我们还在等着收破烂的爷爷。

奶奶骑着自行车带我去幼儿园。一边骑一边告诉我,“这是酱油厂,这是德胜门,等着奶奶啊,奶奶去解个手”

爷爷在电话亭看到我来。总是高兴的说,“我的乖孙孙啊,快来让我看看!这都是你爱吃的,我都给你留着呐!都带回家吃去!”

我记得爷爷最爱吃江米条,糖醋里脊,松鼠桂鱼。

我记得爷爷吃饭得围条毛巾,喝杯二锅头。

我记得爷爷最喜欢的小辈儿就是我。

北京,你慢点走。

我怕我们跟不上你的速度。

北京,你别走。

我们对你不想只有记忆。


姜欧巴郊区农村里的孩子似乎对于老北京的记忆不是很多,只记得小时候别说通车了(现在也没通啊)连路都是黄土路,一过车就是满天的黄沙,一下雨就全是大泥坑子过都过不去。后来修了马路,印象很深,刚刚铺好光脚走在上面都是热的,当时就这样光着脚走过了村里唯一的这一条马路。我小时候村里还有个小幼儿园,一间小破屋子,一个老师,几个小孩,冬天只有一个蜂窝煤炉子,超冷。现在那个小幼儿园早就不在了……小学就去镇里上了,骑车要半个小时,那时候那段路对我来说就是世上最远的路了~小时候还特爱听爷爷给我讲他小时候日本鬼子进村的故事,都是真事啊!还有记忆里的爆米花,都是那种会发出巨大声响的大爆米花机爆出来的,现在都已经没有了……还有和儿时的小伙伴们一起玩的过家家,踢毽子,扔沙包,跳皮筋……虽然我从小就是个高冷的美男子,玩的比较少,大部分都是在家看动画片了,比如童年的真爱西游记葫芦娃黑猫警长~还有北冰洋汽水大白兔奶糖什么的,糖葫芦那时候才五毛钱一个,但是穷啊!五毛钱都舍不得买啊!还有小时候还是挺盼望过年的,因为有好吃的好玩的还有新衣裳~还有我们房山管去市里叫进城,还有我有房山口音我自豪!


Hi_Ya_要说关于北京,我想到的就是各种EX,想到那些美好的片段。

No,别说我肤浅,每个不安分的北京姑娘一定都有类似的经历,喜欢上一个坏小子。那个时候,被家长的教训和学校的教育压抑的急求爆发的我,无可避免的,无可救药的,也喜欢上一个坏小子。

这个坏小子过于颓废,他走路总是晃来晃去,有时让哥们骑车带他,他不坐前杠,不坐后座,偏偏要坐在别人的车把上。

到现在我能想到的就是,他和他的兄弟们没完没了续上的烟,神侃自己的“光辉战绩”;有的时候像打了鸡血在胡同里大声嚷“当夜幕降临在我的城市!有另外一伙人的生活即将开始!”有的时候又颓废的坐在马路牙子上唱“抓不住爱情的我,总是眼睁睁看它溜走……”

但最最触动我的场景,是和他一起走在上学路上的时候,我们走在金宝街上,太阳正好,他看着我偏头那么一笑,哇,感觉真像一个单纯的孩子。(当时这个笑容离我只有!好吧几十公分。在阳光普照大地的时候,我感觉他的耳钉闪闪发亮,牙齿闪闪发亮,他整人都开始bling bling!我开始恍惚,我就知道我沦陷了)

……

前一阵的夜晚,临睡之际,我忽然就想起了这个笑容,虽然当时的感情已经没有了,但是美滋滋的心情还在,多少年后的现如今想起来还是心怀悸动。

我想我应该感谢我的EX们,他们留给我的是一份份开心的回忆。当所有的缘分都过去了,当悲伤都释怀了,当再次想起曾经那些有爱的瞬间,我不再是伤心,我发自内心的感觉快乐和美好。

你说这个EX笑完了然后呢?然后就没有然后啦!

然后又发生了点什么,然后又无疾而终了,至此我连一点他的消息都没有啦。


精分少年欢乐多回忆嘛。。嗯。没住过胡同,所以没有体会过北京的胡同文化,可是那个时候住在静安庄(老楼房),感觉到了跟胡同一样的氛围,怎么说呢,我是在整个楼的邻居眼皮子底下长大的(从一门到九门都知道我),小时候跟着爷爷奶奶出趟门,邻居看到了都会问候(当然也会顺便带上我),好多邻居做了什么好吃的都会顺带给我一份,家里没人邻居也会来照顾我,谁家打架了,邻居们也会各种劝架,感觉很温馨吧,可能我贪吃的性格就是那个时候培养的,还有玩伴,要出去玩都在楼底下喊我出来,当然已经最少十年过去了,好多以前的邻居啊,爷爷奶奶有的都去世了或者搬走了,好多以前的玩伴也搬走了,这是比较温馨的回忆,还有就是我的奶奶,这个可以回忆一辈子,必须要说,发生在北京我就当跟北京有关系了,这么说吧,我真的是“宠儿”,小时候最爱喝乐百氏健康快车,(有多爱喝呢,基本上一天可以干掉半箱子,小时候喝出了7颗虫子牙,门牙都喝黑了,哈哈哈,就是爱喝)记得最清楚的就是有一天晚上,已经11点多了,小卖部关门了,然而我的乐百氏喝完了,那个时候各种闹,我爸拿来一个乐百氏的瓶子里面兑上牛奶给我,我喝了一口就给扔了(现在想起来可逗了),然后大声喊,结果我奶奶穿好衣服,出门去给我买,11点多了,求小卖部开门,被埋怨着买了一排给我,就这样我喝完了才入睡,那个时候不懂感恩吧,还跟我家里人发一些脾气,最后,北京生我养我,生活在北京,感恩父母,感恩以前对我好的,跟我玩的人!


胖胖我记忆中的北京,由紫丁香的气息唤醒了整个大地,坐在28车的后座上,被父亲的背影挡住了前眺的视线,只听得耳畔嘈杂的吆喝声,但车子颠簸带起的黄土气息并没有遮挡住路边早点摊的美味。伏天趴在树干奋力鸣叫,不锈钢饭盒中装了满满的家的味道,为在烈日下的楼外不知疲惫的奔跑提供了充足的养分。黄叶落了满地,白果长满枝头,干燥的风携细小的沙土打在脸上,让人叫苦不迭,但若是运气不错,还是能过上两个多星期凉爽舒适的日子。北京的冬天很少有水的参与,街上看不到穿夏装的人了,他们都换了厚的衣裳,再也没有人光着膀子在街上走荡。突来的大雪会让路边胡同口多出不少雪人。房檐下的冰溜是大院孩子最好的玩具,凭着它便可以战至天黑。太阳落山带来了妈妈们对孩子的呼唤,一家人围坐在大圆桌前,安静的听着电视机里播报的新闻,这就代表着一天的结束,可以塌下心,好好休息了。

这就是我对北京的回忆,平静,祥和,令人沉醉。


大磊:作为一个从小长在四九城外的北京人。我就说说北京城外的变化记忆吧。我家挨海淀西北有个地方叫百望山。山北边有很多村儿。我就出生在其中之一。小时候我们家这边人去海淀(现在应该指中关村黄庄一带)都叫:上城里了。以前家门口就一趟公交301。想要"上城里"就得先坐到颐和园再倒331。就一条进城的马路。那会儿从来也不知道什么叫堵车。记得97年吧。香港回归天安门有那个花车。那是我印象里第一次上天安门。也是第一次坐地铁。这都是2000年以前的事儿了。从2000年以后。村儿里的外来人口。也就是我们家这边所说的"外地人"(没有歧视的意思啊)越来越多。村里面的出租房也越来越多。我在村儿里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得有小半个班都是"借读"生。可是不得不说这些外来人口带来的房租也是村民的经济来源。但随之而来的就是环境越来越差。人越来越多。一个小村子要容纳几千人的人口。简直要爆炸了。这只是周边几个村子的缩影。后来原先走301的马路修宽了。线路也被两条新线路代替。我也转学进了"城里"。每天早上我爸送我上学都会看到村口车站人头攒动的"北漂"。现在我的家也被拆迁了。村民从自建楼搬进了回迁楼。那些外来人口们也只能继续向还没有被拆迁的更北边移动。车站也没了每天人头攒动的人群。明年底家门口的地铁也要通车了。我也快从"城里"的大学毕业了。然而现在的村民们也早就不说"上城里了"。有时候现在阳台。望着百望山。望着颐和园。望着中央电视台。望着盘古大观。望着国贸三期。真的觉得自己很幸运。不用担心在四九城住了几十年的院子说不定哪天说拆就拆了。不用担心自已长大的地方说合并就合并了。更不用担心自己养老都不能在自己长大的地方。但是。我的青春里少了工体的激情。少了首钢的热血。这是一个说着北京"土话"来自北京近郊孩子的北京记忆。


衩子:说到北京就不能不提北京的各种美食,说到北京特色很多人想的可能会是豆汁儿、焦圈、烤鸭、涮羊肉。但我想说在北京最好吃的可不是这些。作为一个在北京土生土长生活了二十年的九零后,在我的印象里,最美味的是用海碗盛着冒着热气儿的炸酱面。

从刚会使筷子起,就开始吃炸酱面。小时候筷子使不利落,每次吃面最头疼的就是不能迅速的把刚出锅的面条与各种面码儿和炸酱拌成一碗色泽匀称,总是面酱分离,往往吃了半碗才发现下边半碗的面条还是白色儿,免不了的又来一大勺飘着油花儿肉炸酱。拌着不那么烫嘴的面条西里呼噜的吃个一干二净,恨不得连一点儿肉丁儿都不剩下。

我爱吃炸酱面,也喜欢看我奶奶做炸酱。小时候老太太眼神儿好,身体也好,炸酱的肉一定得是自己切得小肉丁儿,连着肥带着瘦,瞅着就美。锅里的油热了就把这一案板的肉丁葱花送进锅里翻炒,等香味一出来再把预备好的黄豆酱倒进锅里加水咕嘟。时不时的用铲子抄抄底,我下时候最喜欢干的就是这活儿,总觉得这么一大锅的酱用铲子这么祸了祸了就能变成人间美味,太好玩儿了。我这边祸害这锅酱,我奶奶就在边上切面码。在网上经常看到炸酱面得是半碗的面半碗的码儿,我不爱吃菜没这么吃过,最多也就拌点儿黄瓜码儿提提口感,毕竟这面码儿也多也这面条给劲儿!

在我家吃炸酱面最好的时节就是腊八前后,锅挑儿的手擀面拌上炸酱黄瓜码儿再来上一点儿泡好的腊八醋,嘿,你就美去吧。曾经有个东北的朋友来家里玩儿,第一次吃上了我跟他吹嘘已久的炸酱面,我问他:怎么样?哥们儿没骗你吧?他一边吃一边忙不迭的点头。我又问他:之前跟你说吃着这炸酱面边上枪毙你媳妇儿你都不心疼,你现在信了吧?他一边起身一边说:信信信,我再盛一碗去。他回东北以后有时候也会馋这口儿,时不时的跟我念叨着他们东北弄的炸酱面不地道,没有在北京吃的味儿,实在烦的我没辙了,发快递给他邮了一罐子炸酱这才让他消停。他说吃别的美食总觉得得细细的吃慢慢的嚼才对得起这道菜,但吃炸酱面得恨不得从锅里挑出来就站在锅边上守着,这碗风卷残云的吃完了就得马上接着下一碗,得一直吃到面条到嗓子眼儿才过瘾。然后再找个躺椅一歪,狠狠地抽上一口烟,在来一口茉莉花儿茶顺顺缝儿,嘿,神仙来了也不换!

忒没起子!


也许有很多人认为,昨晚是北京人民的一次集体排外行为。但真的是这样么?

我们可以和大多数外地朋友友好相处,成为挚友,成为闺蜜。我们并不排外。

我们甚至张开双臂欢迎每一个带着真诚来到北京的朋友们。

但我们不想离开这儿,这是我们的家。

不论它雾霾多么严重,不论它怎么拥堵,不论它是不是首都。

有人问我,你为什么爱北京。

我只说,因为它是我的家,因为它是生我养我的四九城。

在我眼里,它只是北京,并非首都。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