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行走大秦岭之三:逛吃西安

2021-11-05 01:15:34

离开西岳庙,直接驱车去西安。

西安作为中国四大古都,,历经13个朝代,按标准说法比南京的六朝古都要翻一番还多个零头。

作为南京人对西安老大哥必须是敬仰有加。

这位大咖和这些陶土烧制的人俑应该算是西安的形象代言人。

以我的感觉,西安和南京非常相像,尤其是城市格局、行道树乃至回民聚集地都让人感到亲切。

我和老王以前都来过西安多次,这次主要是休息,美食、闲逛,恢复体力,拾遗补缺。



博物馆中的展品。

在路上老王用手机订了一家宾馆,到那一看,竟是我以前多次住过地方,只是现在改了名字,真是缘分呐。

宾馆在美院附近,环境不错。难怪这家伙要找这里入住,估计是念想着美院的美女吧。

把车放在宾馆停车场,骑上共享单车,开始西安逛吃之旅。


博物馆中的展品。

老王想去泡博物馆,唉,有文化,真可怕。

陕西的历史文化积淀丰厚,这种地方多去几次没准俺也能被熏出点文化人的味道呢。哈哈。

陕西历史博物馆,门票免费不免票,必须要本人亲自去领。

在网上看攻略说,每天领票的人很多,都是旅行社大巴拉来的游客。等我们下午三点多到这时,已经没人排队了。

博物馆中的展品。

徜徉在陕西厚重的历史长河中,时间过得太快,只看了两个馆就到了闭馆时间。

离开博物馆,先去了一家网上美食大仙推荐的羊血汤馆,又顺道去大雁塔附近溜达一圈,再地铁去钟鼓楼,那里的回坊美食街,作为外地游客必须去报到打卡。

这条美食街和南京的夫子庙差不多的性质,熙熙攘攘人声鼎沸,多是外地人,本地人一般不会到这里消费。

博物馆中的展品。

第二天依旧是历史和美食。

第一个目标是碑林。

中国的汉字文化博大精深,依托汉字文化而生成的书法艺术更是美不胜收。西安碑林的规模全国绝无仅有,珍藏的品种之多举世无双,值得细细观赏。

每次来西安,碑林必去。




博物馆中的展品。

王同学近年在老年大学书法班深造,真草隶篆搞得风生水起,经常随手一张鬼画符(此“鬼”的“画符”仅指“随手”,不是说写得不好哦),在群里便引来一片“啊呀”。

俺从来不是好学生,更没小胆到藏龙卧虎的老年大学中露怯,只能躲在家里自己学点皮毛。

昭陵六骏,唐太宗的坐骑,死后也得带着。

昨天在西岳庙里见到了“汉隶第一品”,很震撼,很惊喜。

西安碑林更是一个蕴藏丰富的书法艺术宝库,举世无双的巨作触手可及。虞世南、褚遂良、怀素、米芾、王羲之……林林总总令人目不暇接,还有陪伴我几十年的《曹全碑》、《千字文》、《多宝塔碑》和《玄秘塔碑》原件,都是必须顶礼膜拜的。


碑林中的佛像展。

在碑林看专业人员拓碑也是个很意思的内容。

说起来我也拓过碑。当年在部队野营拉练时,在山东嘉祥县的一座大庙里,用树叶揉烂后的汁水在靶纸上拓下第一张碑刻。

拓碑是一件看似简单实则很考验功力的活。曾听一个专家介绍,拓碑的技术直接影响拓片的美观,更影响碑刻的寿命。


碑林里的碑刻。

拓碑的工具很简单,白芨水、棕刷、拓包、墨汁和宣纸。

基本程序:先将白芨水均匀的喷洒在碑刻上,再将檀皮生宣纸铺在上面,用棕刷敲击使字形轮廓显现,再用拓包蘸墨反复锤擦上墨,待墨色均匀、字迹清晰完整后揭下,一幅好拓片即成。

再经过装裱,就可以卖大价钱啦。




拓碑。

看过碑林,顺便去旁边的明城墙补课,这里以前没来过。

西安的城墙比南京保存得相对完整,更显大气。

城墙这个冷兵器时代的产物,进入工业化时代后,的确给城市发展造成障碍。拆墙之举始于民国,1949年后更是达到极盛。

据说建国初期,西安准备大面积拆除城墙,但当地驻军认为城墙可以作为人防工事,在战时起到掩体作用,于是城墙便基本得以保留。

由于一批有识之士的坚守,西安城墙成为第一批国保级文物。领到了尚方宝剑,才幸免一死。




西安明城墙。

明城墙的建造,得感谢朱元璋皇帝“广积粮,高筑墙”之宏图大略。西安明城墙就是响应朱皇帝的号召,在唐城旧址上扩建而成的。

西安城墙初建时只有四座城门:长乐门、安定门、永宁门和安远门。这次只是就近去了西边的永宁门。

对我来说,这次除了城墙,还有一个新景点是西安事变旧址之一的别墅。就在回坊附近,走过路过别错过,为西安事变增加点史料知识。



别墅。最后一幅是遇难时的腰带。

看了那么多厚重的历史文化,该吃饭了。

民以食为天。没有充分的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支撑,没有味蕾的开放和满足,绝对无法享受精神的饕餮大餐。这是一道重要的哲学命题,更是一个浅俗的生活常识。

鸡汤文中最爱说,爱一个人就要给TA最好的食物。而对于一个旅游城市,想留住人,除了有良好的环境,还必须有丰盛的美食。对于游客,景区不可能久留,而用美食锁住味蕾,留住胃就拴住了腿。



市井西安。

饮食文化是一部最接地气的百科全书,可以体现一个地区的人文历史、生活习俗。西安作为古都,景点足够丰富,同时还有足够多的包括美食在内的地域风情文化让游客观光体验。

这些年走了不少地方,得出结论:衡量一个城市的旅游环境建设,只需看晚上街道游人的多寡。



市井西安。

中国的许多景点不是在全域旅游上动脑筋,而仅靠高价门票的粗暴手段获利,景点白天熙熙攘攘,晚上如同鬼城。如果都能搞成像西安、杭州、厦门这样的全域旅游,那官员们还愁鸡滴屁不嗖嗖地往上走?

中国菜肴,分为四大风味八大菜系,基本都在山东以南,似乎与西安无关。

虽然西安饮食与所谓的风味、菜系无缘,但毫不妨碍美食街上人流摩肩接踵,饕餮盛景。


市井西安。

平心而论,北方菜肴无论在色香味形等各方面都与南方无可比拟,除了装盘的数量。

即便是面食,山西、陕西都号称可以做出无数花样,但就最基本的面条、包子而言,绝对南方为上。

道理很简单,北方的面食是主食,首要功能是果腹,美味其次。而南方以大米为主食,面食做不到色香味形俱全,没人光顾。




西安作为西北回民聚集地,是牛羊肉的天下。

美食这玩意儿,只关乎味觉口感,“好吃”只是符合个人饮食习惯和口味而已。

作为在江苏出生的祖籍山东人氏,我的口味可以包容五湖四海,同时对未知事物的探索让我对食物也充满好奇,没有绝对不吃的,也没有特别爱好的食品,浅尝辄止。

西安美食主要是小吃。平民美食,大众风味,是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适合游客体验。


体验羊肉泡,只要了一个馍。

西安美食最著名的当属肉夹馍、凉皮、羊肉泡馍和biangbiang面。这些小吃简单平实,都是普通百姓日常生存必需品。

就如泡馍,当年出门在外的苦力们带几个烙馍,在路边饭店里要一碗热汤,把干巴的烙馍掰开泡软囫囵吞下,一餐饭就解决了。

现在吃泡馍讲究掰得碎,有一定的形状,加汤还有“干拔”“口汤”“水漫城”之说。

都是后来由食客的讲究升华成了饮食文化。

不够地道的biangbiang面,碗太小了。

biangbiang面的另一做法,烩面。

岐山臊子面。

biangbiang面也是如此。

可以想象,这最初一定是急于求成而不顾外观的产物。

制作时面条在面板上摔得biangbiang有声,一根整面条装入大碗,浇上油泼辣子,筷子一挑,恍然找到大秦猛士“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豪放出征的感觉。

三十年前第一次去西安吃biangbiang面,就是在碑林边上的一家面馆,当时真被那只巨碗和宽如腰带的面条镇住了。吃完面条,花15块钱带走一只蓝花大碗,至今还在。



早餐主食胡辣汤和肉夹馍,要排队哦。

牛肉馄饨和腊肉夹馍。

关于biangbiang面的biang字,电脑出不来。

顺口溜是这样的:一点飞上天,黄河两边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左一扭,右一扭,中间夹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勾搭挂麻糖;推了车车走咸阳。

西安以外许多地方以其型直接叫“裤带面”,却少了文气。biangbiang面的称呼,既豪放又朗朗上口,彰显三秦大地几千年华夏文明的丰厚蕴含。



泡馍是西安美食的主流吃法,几乎各种汤都可以拿来泡馍。

都说最好吃、最有地方特色的美食都在小巷的苍蝇馆子里,的确是这样的。但对于外地游客,既没有那么多时间,也并不一定就适合自己的口味,毕竟地域性差距太大了。

这次来西安,事先也做了不少功课,选定了一批据说当地人最爱的小馆子,按图索骥去了几家,说实在话并无太多好感。不是不好吃,而是吃不惯。




各类美食。

所以,绝大多数体验型的游客,还是到美食街一类的旅游地去品尝更合适。

正如外地朋友来南京,我都会建议他到一些美食相对集中的地方,在那里虽然口味不够地道,但可以品尝到较多数量口味不错的地方风味,对于一般游人足矣啦。



各类美食。

说到西安的小吃,还有一件事让我印象深刻,每次和南方的朋友们谈起都能引来质疑。

还是三十年前,一天晚饭后工作结束,西安的朋友力邀宵夜。盛情难却,在一个烤羊肉串的小摊边坐下,他开口就要了50串烤羊肉。

北方的羊肉串可不像南方那么小巧,一串起码能顶三串啊。

正宗贾三汤包,无论卖相还是口感比南京的清真老字号的汤包差远了。

朋友看我惊讶的样子安慰道:没事,我们这里人吃烤串就是50起步。今晚吃过饭了,咱少来点。

我战战兢兢地问:您平时能吃多少串?

他说:一般在70串起步,100串是常事。

我不知真假。

反正那天晚上,我们把这50串吃掉了,还喝了几瓶啤酒。


炒鸡蛋、牛头肉加烙饼。


炸羊排,鲜嫩香脆。


葫芦头,西安十大美食之一。


水盆牛肉,算是大菜了。

还有一大串关于吃的故事,不说了。半夜发美食这种危害社会的事情不厚道,有人会梦中流哈喇子……

 

感谢观赏。

本号图文均为原创,版权归公众号“行色谭”作者谭锦宁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欢迎交流,欢迎打赏,觉得好就点个赞吧。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