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好友,当年跟我一块考研,不过遗憾的是,她没有考上。
前段时间我约她吃饭聊天,回忆起当年往事,她跟我说:如果我按你的路径走,也能考出一个好大学,可惜我不想经历,因为太苦太累了。
作为陪伴很多个考研者跑马拉松的我,走到今天非常清楚,关于考研,一个人的天赋,心态,经历,选择都至关重要,但心中的坚韧和努力程度,才是最重要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变量。
你想考985,谁都想考985,但所有的成功之后,都是你不想经历的苦逼。你明知道哪条路是对的,却一边羡慕,一边望而却步。
,或者一些以“考研导师”自居的,经常会给年轻人分享这几个套话:
你不是不努力,而是不会方法
你不是不努力,而是不懂捷径
你不是不努力,而是没有平台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不可否认,方法平台都很重要,但一个人有一点成就,就喜欢粉饰自己的经历,好像他是个天才,毫不费力就取得今日的成绩,其实他是非常努力,才勉强走到今天。
但大家都喜欢听听一些比较传奇一点的经历,这是人性,而这些“导师”要向大家讲的,自然都是大家喜欢的,而且他们也想包装自己,你要是真实描述自己是很努力才走到今天的,那有什么厉害?!
但故事总归是故事,现实生活中,牛逼只是长期苦逼的一个结果。
在考研中,努力是分区间的。
如果你本科985,想考本校研究生,导师又跟你很熟,你稍微努力一下,或许就能考上。
如果你本科学校较差,想在考研中来一个大的跨越,那么,你就需要非常努力了。
跟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我的一个高中朋友,95年男生,三本毕业,想考北大,第一年没考上,我们都很委婉的劝他换一个目标,他微笑不语,一个人跑到北京,在北京大学附近和一个朋友合租了一个小小的阳台,有空就去旁听课,朝六晚十一,跑步上下楼,大口吃饭,为了不在纠结吃什么上浪费时间,吃了一个多月的羊肉泡馍。
他舍不得浪费半点时间,省下的时间,都沉浸在专业名词,历年真题,英语难句,答题思维上面,整整半年多时间,没干别的,连我们发给他的微信,也不经常回,那天我问了他一下,他说他带的老年机,我说你不怕错过什么重要的事吗?他说要有重要的事别人不会给他发微信,会直接打电话通知他。
初试完回家过年,家在农村,恰巧又遇到一段时间大风雪,村里变压器坏了,供不了电,于是那段时间,顶着风骑摩托车跑到镇上的24小时快餐店,学到半夜11点,摸黑骑回来,摸黑点根蜡,摸黑睡觉。
我说他就是当代的宋濂、匡衡,他说,我哪有他们艰苦啊,我现在的外部条件,比他们好多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录取通知下来的时候,他激动的像一个5岁的小孩。
这是一个三本学子考上北大的故事,很苦逼,背后没有什么天赋异禀的光彩,也没有什么以一当千的捷径,总结起来只有一个字,拼。
说努力,并不是为了否定方法、天赋、计划的重要性,但如果你没有那些,你所能依靠的,只有努力。
你可能会问,累吗?
我想说,人在非常有欲望想干一件事情的时候,是不知疲倦的。
你学个8个小时就想发朋友圈炫耀一下,然后感受着朋友们的点赞留言,再一一回复他们,下点雨就不想去图书馆了,想着这样的天气真适合睡觉,你要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想着青春就要疯玩起来,那抱歉,你注定很难成功,不管是考研,还是其他。
可能也有人会说,考研很重要,身体更重要,一天动辄学习10小时以上,会不会伤害身体?
很多大学宿舍,凌晨一点依然灯火通明,他们会打游戏、刷抖音、追剧到凌晨以后。真是怪了,对着电脑12个小时你觉得很正常,对着书本10小时你就觉得伤害身体?和静心学习相比,电子游戏和热播剧就有排毒养颜功能了?
我的导师曾经送我一句话“只有对自己狠的人,才能被这个社会温柔以待。”我和我的那个同学一样,是一个手里没有好牌的普通人,所以要拼命去抓住每一个机会,我相信跟我们一样的人都很多,但是都不愿意承认。
因为一旦承认,就意味着没有捷径可以走。
没有捷径可走怎么行?未免太苦了吧,但真实的世界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