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文成//永昌红山窑水泉堡篆纹铁鏊子锅盔,古代的军粮现代压缩饼干雏形

2022-06-04 21:08:20

图一永昌现代锅盔与古代锅盔神似,古代面食锅盔已无图片

最早食用的锅盔,为秦国所发明。

春秋时期,秦国逐渐强大,当时秦国人有一个改变历史进程的发现,秦国人发现冬小麦能利用晚秋和早春的生长季节进行种植,秦国人食用含有麦粒的青麦穗,能起到并解决了小麦青黄不接的作用,后来秦国又发明了石圆磨,麦子的食用从煮颗粒状的粒食发展到了面食,小麦的适口性大大提高,在秦国小麦受到了人们普遍的重视,小麦发展为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并与栗(小米)相提并论。

   锅盔名声远扬,在于一场著名的大战,秦国与赵国的一场大战:《长平之战》。在这样一场决定国家命运的战争中,赵国究竟为何失败?真的只是因为赵国主将赵括纸上谈兵吗?

图二秦军取水的青铜水壶(代考证)

  当时的赵国,经历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军事力量极为强大,能与秦国媲美。但与之相对的,赵国的改革并不完全,,后勤力量比起秦国弱小许多,赵国大多数口粮是栗(小米),在战争中要喝小米粥,必须有水源,况且熬小米粥还得有时间,而且阵前必须有熬小米粥的器皿,春秋战国冶炼技术并不发达,熬小米粥的器皿必然笨重,携带很不方便,这样以来,赵国军队的机动性就减弱,孙子兵法云:“兵者,诡道也,国之大事也,不可不察也,”

  相反拥有八百里秦川的秦国,已经大面积种植了小麦,小麦已经从煮小麦粒改为磨面,然后食用,在一场决定国运的战争中,秦国举全国之力,发动妇女烙锅盔。

锅盔的特点:干硬耐嚼,内酥外脆,香醇味美,携带方便,食用简单,凡是只要是有水源的地方,随时可以吃,这样在古代,后勤是决定战争胜败的主要因素,某种意义上说是锅盔打败了赵国,赵国与秦国打起来,先天力量有所不足,后勤实力不如秦国才是赵国战败的主要原因。

  后来《史记》记载:秦国统一六国后,派大将蒙恬修筑长城,起于临洮,止于辽东,绵延万里,始有“万里长城”之说,后来秦国战败,,一部分修筑长城的士卒留在河西,这样秦军的后勤保障食品锅盔,古代的军粮——锅盔也就在河西流传。

图三古代水泉堡兵站守长城士卒的箭镞

   河西文化,敦煌飞天的原型,就是一个烙锅盔的女炊大师,这个传说在西北流传非常广泛,我无法考证真实性,敦煌专家考证,敦煌壁画的画师并非中原的画师,也非西域的画师,敦煌壁画的画师是当地河西人,敦煌有一壁画的落款是“甘州史小玉笔”。敦煌研究专家认为史小玉很可能是甘肃张掖人,史小玉是艺名。其生平无从考证。但《丝路花雨》《大梦敦煌》里的飞天仙女总能激起艺术家的无穷想象,那么她们的原型是个什么样子呢?

  专家认为史小玉是甘肃张掖人,史小玉可能就是古代高古城一带,或者是水泉堡一带的人(古代高古城辖区焉支山包括山丹),史小玉在高古城,水泉堡一带生活。

史小玉童年生活的印记中,影响最深的可能就是戍守长城烙锅盔的妇女,也就是在士卒中服徭役的妇女,史小玉大量写生,后来史小玉成为敦煌壁画的画工,童年生活终身难忘,在史小玉画笔下戍守长城烙锅盔的女人成为最美的女人,在古代可是民以食为天,吃是一种图腾崇拜。

    为什么敦煌石窟,可以窟窟有飞天,飞天姿态各异,后来专家把每个时代的飞天做了对比,无论用什么艺术手法描绘飞天,但是早期的晋朝的飞天,脸圆,体壮,腿短,飞天的原型就是劳动的烙锅盔的妇女,而恰好高古城就是晋朝建立的。

    法国思想家丹纳说:“艺术家不是孤立的人,整个社会都是从历史当中汲取精神资源,寻找可以继承的历史文化”。

飞天的原型就是高古城,水泉堡一旦士卒中服徭役的烙锅盔的妇女的艺术形象。

今天永昌人对古代的锅盔进行了传承,每年农历四月八庙会,我在北海子公园金昌市非物质文化展览前,看到有一樽篆纹铁鏊子,篆纹铁鏊子就是一种烙锅盔的古老器具,具有强烈的地域色彩,随着工业文明的渗入,这种古老的饮食文化现在已销声匿迹。

我在非物质文化展览上看到一樽铁鏊子,情不自禁地开启了童年的记忆,铁鏊子烙出来的馍馍叫‘锅盔’,刚从铁鏊子取出的‘锅盔’,黄脆脆得,似硕大的圆形精美盘子,‘锅盔’底部是圆弧形,刚出鏊子的‘锅盔’黄脆,锅盔里面洁白,热腾腾的雾气充满了麦香的味道。

三十年前‘鏊子’是家家烙‘锅盔’的器皿,一家烙‘锅盔’,三家闻麦香,铁鏊子用金属制成,平面圆弧形,三足鼎立,铁鏊子上面盖着一个盖子,盖子形似将军戴的头盔,所以鏊子里烤出的馍馍故名‘锅盔’,鏊子盖子上面刻着精美的花纹饰边,这样烙出的锅盔也有花纹饰边。

生于斯,长于斯,在高古城,水泉堡一带,乡村还有点封闭,那个乡村的人,一半种地,一半放牧,农村人中午是不做饭的,一般就是以‘锅盔’为主食,‘锅盔’的好处就是夏天不腐烂,不发霉不长毛,农村的生活习俗,注定了高古城、水泉堡一带的妇女一生都在做‘锅盔’。

‘锅盔’的做法简单而又别致,有强烈的地域特色,先用温水在瓦罐里浸泡好发酵好的小米,制成酵母,然后再虔诚的在瓦罐中加些面粉,然后把瓦罐捂在炕上,火炕的温度,不能太热,也不能太冷,一切以自然为好。

然后就是接面、揉面、再发面、再接面、再揉面。瓦罐似有无限的魔力,瓦罐里的发面在膨胀,瓦罐里的发面不能酸,‘锅盔’的好坏是关乎到一个家庭的脸面。

一代代,一年年,水泉堡,高古城一带的妇女,从少女变为老人,由青丝变成了的白发,从她们的目光里读懂了深重的忧思,如水泉堡泉水幽蓝如的双眸,变成了现在的浑浊的泉水。

图四疑似锅盔发面盆(汉代有待考证)

接面,揉面,这样揉好的面就显得匀称、丰满、蓬松、柔软,一股麦子的麦香,浸透人的肺腑,然后把面剂子擀成一个月亮圆弧形,在烧热的鏊子地盘里擦上胡麻油,放入‘锅盔’,再点燃鏊子上的麦草,袅袅炊烟在村中升起,西河特有的黄脆脆,圆圆的‘锅盔’出了鏊子。

圆圆的‘锅盔’非常的别致,吃着‘锅盔’,晚上唱个《王哥放羊》的小曲,或在放牧的时候捧着一个锅盔,丢入小溪,还能饮水,‘锅盔’已经烙在我们的心里,河西水泉堡一带不可或缺的一种饮食文化。

假如时光倒流,一个圆圆的‘锅盔’,古人用爱的指尖,触摸后代,我喜欢烧‘锅盔’的炊烟,喜欢女人往褡裢里装‘锅盔’。

图五老式永昌县红山窑水泉子铸铁鏊子(七十年代遗存,远古铁鏊子无法找到)。

           作者简介:原名吕文成,网名文成,生于1968年,1990751(现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退伍后供职于水泥企业,工作之余在水泥杂志发表论文多篇,同时爱好文学,在当地《金昌日报》发表文章多篇,中国建材报发表《钟鼓楼》、《戈壁随想》、《敦煌壁画魅力》、《西北边塞长城韵味》等多篇文章。获得中国建材报征文二等奖。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