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儿时美食:应山锅盔

2020-02-19 20:23:00

关注随州文艺

这里,有你要的诗和远方!


         本文作者  张世明



                       

          中年以后,开始热衷于回忆,这大概是老的一种迹象之一,常常莫名的伤感。 以往的许多事情已经模糊不清了,有些事仿佛原本也没存在过,天空有鸟儿飞过,只是如今却找不到一丝踪迹。

        唯有一样,记忆鲜明,难以忘怀,那,就是食物的味道。

         我的老家在应山。在我离开的这十几年间,没什么太大变化。在小街上转悠,仍然随处可见许多儿时的小吃和美食,有包粑、裤腰粑、炕粑……还有就是长条形块状,一块有5个瓣,随手掰开,轻轻一闻,那就是焦香甘甜的锅盗了。

         小时候的锅盔,是一种干粮,我六七岁,正是馋嘴的年纪,也没什么零食吃,总喜欢偷偷地去搜奶奶房间。房间里总有一袋锅盔静静躺在一张古色古香的条桌边沿。我时常悄悄地溜进去,从袋里里摸出一小块,揣进裤兜里溜出来,飞奔到村头,呼唤着全、兵、伟、建狗等小伙伴们的名字,炫耀着拿出锅盔在他们眼前晃动着,看着小伙伴们羡慕的眼神,甭提多自豪。

         接着掰开锅盔,分给他们吃,一人一小块。小玩伴们拿着小块锅盔,细细地咬着,慢慢地品尝,小嘴砸巴砸巴停不下来。快感总是和食物相关,大概这是最接近生命本质的东西了吧。

        13岁那年,秋后离家去很远的地方读初中,开始了住读生活,远离了熟悉的亲人们。

        学校伙食团里的大锅菜总是见不到丁点油星,那时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饥肠辘辘的常在半夜里饿醒,饿了时特别想家,被窝里回想最多的就是锅盔香味。

         那时候都是上连周,两星期才能回家一次。一到家,第一件事情就是向妈妈索要一块钱,飞快地跑到街上,买一袋锅盔,偷偷地放进我的书包里,返校的时候带上。因了这些锅盗,晚肚子没再闹过空城计,也得以美美地睡个好觉。

         去年我遇到马坪的一对老夫妻,专门在应山做锅盔,老婆婆姓姚,我们都亲切地称她为姚婆婆,她做得锅盔,用料考究,选用未精加工的老面粉,使用的是优质大豆油,用酵母发面,手工制作,保持了原汁原味,我每次回老家都要带点吃。再后来听说她老伴生病住院了,心里却莫名的焦虑牵挂着他们。心里担心的是这种记忆里的锅盔再也买不到,传统的手艺失传至江湖之中。

        如今,应山的街头到处都是卖锅盔的。应山锅盔是出门在外的游子最怀念的家乡美食。


        每年春节清明节,是应山锅盔最热销的时节,归家的游子总要带点锅盔奔向远方。

        锅盔,古代作为军用干粮。民间作为外婆给外孙贺弥月作赠送礼品,承载着一种的独特地方文化内涵。后来就逐渐发展成为风味方便食品,全国可以分出三十多个品种。尤其是陕西乾县锅盔最为出名,在湖北,。

        但是,我还是最怀念还是家乡的锅盔。应山的锅盔保持了原汁原味,精选生态食材,坚持手工传统制作工艺,少用或不用调料、添加剂,风格上以“土”、“特”见长。保持原味,坚持传统风味,。

         一直觉得,和食物的相遇,也有缘分的。即使是被许多人赞赏的食物。缘分不到,也食之无味。缘分到了,像是转动了正确的钥匙,可以清晰地听见咔擦一声,立刻就理解了。邂逅乡愁,也是缘分的一种。

        应山锅盔,在我眼里,它承载着儿时的记忆,承载着妈妈的温暖,承载着淳朴的民风,也承载着我曾经艰苦而又甜蜜的怀念。无论如何,它都像是缓慢渗出、静水流深的清凉泉水一样,能让心变得柔软及澄澈的回溯。




开放 ◆ 包容 ◆质朴  ◆ 走心  

 这里就是你要的诗和远方            


     读者赏金全部归作者所有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