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锅盔大“地”像锅盖

2021-10-13 18:16:46


有打油诗为证,“饼大直径二尺外,又圆又厚像锅盖,陕西把饼叫锅盔,里酥外脆易携带。老陕爱吃锅盔,什么叫做锅盔?且听小编给你慢慢道来……

锅盔,简单的说就是一种烧烤出来的馍,在北京叫火烧,在新疆叫做馕,但是同这二者又是有着很大差异的。火烧和馕都是烤制的,但是老陕的锅盔是烙制的,比馕还大,还实在。锅盔,是陕西人经常食用的一种馍类食品,比馒头稍硬,因此耐饥一些、顶饱一些,干力气活的庄稼汉最喜欢吃它。由于锅盔硬度大、水分少,适合较长时间存放和携带,因此在过去它还是一种干粮,学子会背上几个锅盔去赶考,打工族也会背着它走四方、闯世界。陕西人对锅盔有着自己约定俗成的定义,概括地说,一般用硬面,多淡味型,不中空,非馅饼,烧烤时锅内不着油,并且只用烧烤,不用煎、炸、蒸等方法。说起也真有点儿像锅又像盔。锅是圆的,盔也是圆的。叫作锅盔的饼子也是圆的。重点全在这个字上,他自有着他自己的故事。

每种民俗文化都有其历史渊源和人文精神。至于为什么要把锅盔做这么大,有说源自秦,有说源自唐朝,还有更早的传说,认为锅盔产生于商周,周文王时期锅盔就被用作士兵的军粮。战国末期,秦军是世界上最骁勇善战的部队,在当时无坚不摧,横扫六合,所向披靡。秦军之所以威震天下,勇猛无敌,主要原因有四:一是军纪严明,二是冲锋陷阵的大无畏精神,三是军人体质健硕,四是优质的食物供给保障了士兵充沛的体力。锅盔就是一种制作方便、便于携带的最好军粮,作料就更好吃了,因此锅盔也是士兵们比较喜欢的美食之一。秦军打仗时,锅盔不但是最主要的食物,还有御敌和防身作用。传说当时给每个士兵每次发两个锅盔。秦军的一统统一精神不但体现在军国大事上,也体现在细枝末节上——墩饼的携带方式也是固定和统一的:两个墩饼为一组,在每个墩饼上钻两个眼,用牛皮绳系好,前胸、后背各搭一个,犹如盔甲和盾牌一般。打仗时正好护着前胸和后背,可谓一举两得。因为这小小的锅盔秦军完成了多次的偷袭。又有说是在唐代修乾陵时,因服役的军人工匠人数过多,往往为吃饭而耽误施工进度,受到惩罚。于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团放进头盔里,把头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饼。不管怎么讲,现在算起来锅盔在陕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陕西人做锅盔,将面和得很硬,甚至用手都揉不动,只能借助木杠子,用全身的力量来压揉,压成圆饼以后,放在铁锅里,用麦秸火慢慢烙烤,并用微火煨熟。这样,烙成的锅盔外脆里酥、清香可口,放上十数八天也不会变味。陕西农村的铁锅都很大,都讲求二尺铁锅,所以烙出的锅盔又大又厚,很象一个锅盖。

现在在陕西响当当的锅盔当属乾州锅盔了,乾县因有唐代男女二皇帝合葬陵,已是旅游热点,来这里参观的,都以品尝乾州锅盔为乐事。县城街头,常有农民做了锅盔叫卖。因水分很少,便于携带,可贮存多日,许多人用来作礼品送人。宝鸡文王锅盔也另成一家。属厚型。二十世纪初时,有七八公分厚,一个约四五市斤重。发面,硬面,不使碱。有淡的,有椒盐的,以淡的为主。酥,脆,香,甜,可以白吃,不须就菜。因为太厚,吃起来须用点力气,人们把它叫作“睁眼锅盔”,形容得睁大了眼睛吃,也是一种夸张。这样的锅盔,如今已不多见。还有一种,用油合面,加核桃、芝麻、椒盐,约二三公分厚,一般一个约一市斤,又叫“斤托锅盔”。现在的宝鸡锅盔与此略相似,又有点新创意:面粉用大油掺和,配以各种调料,斜着下刀切开,成长三角形,装袋出售。

锅盔是老陕的四季家常食品。并且可以与多种食品配合了吃。譬如吃酿皮子,关中人多半是要伴之以锅盔的。再喝着麦仁稀饭,就着点酸辣菜,真是极美好的佳肴。也许因为吃惯了,吃上了瘾,有的人,无论什么样的饭,都要吃几口锅盔才算饱,说这样才“实在”。大如锅盖的锅盔如今在城市已经很少见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面食也做得越来越精细、越来越秀气了。但这种厚重硕大的锅盔并没有绝迹,在城市喧闹繁华的街道上偶尔还会看到骑着自行车、驮着箩筐、沿街叫卖大锅盔的人,那悠长的叫卖声,唤回了乡土的气息,叫醒了童年的往事;在农村的红白喜事或农贸市场上仍可以看到买到大如锅盖、大如车轮的锅盔。锅盔大得像锅盖大约也是黄土地上关中人性格豪迈、民风淳厚的一种体现吧。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