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锅盔赋 骆浩

2020-11-30 19:48:14


                                            锅盔赋

                                                        骆浩



       锅盔着,大饼也。因形似锅盖,又云出于甲盔故名之⑴。径盈尺,厚过寸⑵,有数斤之重者,盖矜其大也⑶。亦有径八寸,厚六分者,秀珍也⑷。表斑黄,璨璨如菊⑸。甚坚,敲之铮铮作响,似石似铁。内瓤层层蓬松如雪。

       食之,酥脆可口,满津贻香⑹。可久储,宜携藏⑺。居家之常备;三军之口粮⑻。充腹耐咀⑼,老幼咸爽⑽。

       工艺精简。少水多面而和⑾,置案,坐大杠压之如盘⑿,亮泽如玉⒀。入鏊⒁,以麦秸小火煨之⒂,且翻且转,反复乃熟。

       关中一怪,历经千载⒃。誉之于民俗,创之于百姓⒄。

       故曰:大德存乎圣贤,大慧存乎民间⒅。


【注释】
⑴又云出于甲盔故名之:相传在唐代修乾陵时,因服役的军人、工匠人数过多,往往为吃饭而耽误施工进度,受到惩罚。于是,有一名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团放进头盔里,把头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了饼。因为是用头盔烙制而成的,所以叫做锅盔。
⑶有数斤之重者,盖矜其大也:一般锅盔重约五斤,又大又厚,显现陕西人纯朴性格和豪爽气度。
⑷亦有径八寸,厚六分者,秀珍也:以后多经改进,形成独具风味的食品。锅盔直径八寸,厚六分,美味而小巧。
⑸表斑黄,璨璨如菊:锅盔色似菊花,内瓤起层,酥脆可口。
⑹满津贻香:出锅的锅盔散发着麦香,使人津液满嘴。
⑺可久储,宜携藏:锅盔极易保存,久置不坏。
⑻居家之常备;三军之口粮:它既是陕西人的主食,在古代又是军队作战随身携带的干粮。
⑼充腹耐咀:吃时筋中带酥,可口耐嚼,十分耐饥。
⑽老幼咸爽:坚硬,食之却酥,刚换齿的小孩即可食用,没牙的老人尤其喜爱,窝窝嘴嚅嚅而动,愈嚼愈出味。
⑾少水多面而和:用料简单,若面粉十斤,水便四斤,碱面七钱,酵面可夏七两,冬斤半,春秋一斤。面要和硬是原则。
⑿置案,坐大杠压之如盘:制法也简单,却必须下苦力,按季节掌握水温,先和成死面块,放在案下用木杠压,使劲压,边折边压,压匀盘倒,然后切成两块,分别加入酵面和碱水再压,推擀成直径七寸,厚约八分的圆饼。
⒀亮泽如玉:面要使劲压,,面皮光色润,用湿布盖严盘性。
⒁鏊:厚底大锅。
⒂以麦秸小火煨之:面压成圆饼以后,放在铁锅里,用麦秸火慢慢烙烤,并用微火煨熟。这样,烙成的锅盔外脆里酥、清香可口,放上十数八天也不会变味。
⒃关中一怪,历经千载:陕西八大怪之第三怪——锅盔赛锅盖,也又“锅盔大得象锅盖”。 算起来锅盔在陕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⒄誉之于民俗,创之于百姓:现在锅盔已成为陕西民俗中的美食,发明它的人却是千年以前的平头百姓。
⒅故曰:大德存乎圣贤,大慧存乎民间:所以说,圣贤之人具有崇高的美德,而无穷的智慧蕴藏在人民群众中。

 




【链接】

陕西的饼称锅盔,又大又厚,由于吃时张大嘴,会不自觉地瞪大眼睛,又叫“瞪眼锅盔”,吃时筋中带酥,可口耐嚼,十分耐饥,又易保存,久储不坏。其中以乾县的锅盔最为有名。






       骆浩又名骆儒浩,字无极,1978年6月生于陕西长安。倾心辞赋研究与创作,作品《戊子(2008)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祭文》获戊子(2008)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祭文全球征稿二等奖;作品《大河赋》(汉赋)获中国散文学会主办的“走进北京2008华夏散文之旅”文学大赛特等奖。
      出版专著《秦赋》(线装书局)、《骆浩文赋•名家书萃》(上海文化出版社)等,被国家图书馆收藏。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学员,。现为全国公安文联诗词分会理事,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音乐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西安市书法家协会书刻委员会委员。

    通信地址:
    邮政编码:71010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