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学明
黄河,奔腾咆哮,气势如虹。
《三汇的花朵》作者黄河,也确实有那么一点儿气势。
这黄河,三汇人,之前素未谋面。然而2017年6月27日,他所创办的《三汇文学》公众号那篇发刊词,一下把我怔住了。言之凿凿,要为三汇文学而生,也要为三汇文学而死。
他究竟有什么法力,这样与众不同?
李学明与黄河
2017年8月13日在成都,2017年9月17日在三汇, 2017年12月27日在广东, 我三次见到黄河,算是对他多少有点儿了解。
黄河直如一本书,他的人生有三部曲。
儿时,黄河家贫,12岁时父亲致残,母亲得病,一年至少有三个月缺粮。12岁的黄河,与10岁的弟弟、8岁的妹妹,一家五口,由黄河和弟弟支撑,耕田犁地,挑水做饭,推磨喂猪。
上学时,黄河满脑子“怎么办”,盯着黑板,盯着老师发呆,课哪里听得进去!
初中毕业,黄河6门功课4门不及格,有一门居然只得17分!
黄河说起他读书时的情景:
“上了初中,所有心思都是胡思乱想。
“书是读不好的,想象力是喷薄的。
“上学是苦闷的。
“上课时间是困乏的。
“下课之后是万般后悔的,犹如罗大佑《童年》里描述的情景。”
那时,他觉得非常苦闷,只希望生一双翅膀飞出去。
20多年后,他回忆自己的少年时光,“孤寂中聚集丰富的想象力,所以才有今天泉涌的文思。”
初中时,黄河自己创作的两个手抄本《隆冬到来时》、《先春》,在学校广为流传。《先春》里还有一篇写成人世界的小说《山茶花》,竟有5000字之多!
他的精力主要花在写作上。他给自己立下规矩,每天写一篇文章,不写完就不睡觉。他坚持天天写日记,从小学到中学,厚厚的十几本。“我的文学功底,大抵是这样练出来的。”
14岁的黄河,听老师张本然、张本毅讲14岁的杨牧:
杨牧不能读书了,在家乡也呆不下去,于是逃往新疆,成为盲流。
后来,杨牧成为中国新边塞诗的领军人物,成为全国十大著名诗人。
杨牧于是成为了少年黄河的偶像。
1986年,正是杨牧和四个小右派玩文学的第30个年头。黄河模仿杨牧《绿风》成立绿野文学社,创办《绿草地》社刊,与张力、唐中华、胡光秀、李文莲、张成芳、曾祥群一起同玩文学,讨论诗文,外出采风。
他与三汇中学泉心文学社社长杨森林亲如兄弟,李晓雪、谷月敏、徐晓美、段福毅、姚建国也是他的积极支持者。
这绿野文学社,《绿草地》社刊在三汇地区风生水起,呼啦啦云集了几十个文学少年。如今,。
那一年春天,三汇中学外巴河岸边的沙滩上,几十个少男少女,文学玩得疯狂,或弹吉他,或纵情歌唱,或吟颂诗文,青春和热血尽情挥洒。黄河站在一块大石头上高喊:“我宣布,新世纪的文学精英将从这里崛起!
“我右手高举,像一面风中摇动的大旗,引领着文学青年奋力冲刺。我仿佛看到,我们用智慧、热血和汗水耕耘,辉煌正在远方向我们猎猎招手!”
这就是1987年的黄河。
30年前的1957年,杨牧和那四个小右派办《奔浪》,30年后黄河办《绿草地》,60年后我们在成都相聚,是偶然,还是必然?
1958年杨牧与四个小右派的故事,在三汇中学传了一届又一届。这压抑,太久太久了。
30年的压抑、积蓄,“崩”出了杨森林与黄河,举起文学的大旗。泉心文学社与绿野文学社,把三汇闹“昂”了。
疯狂的杨森林,一年写100多篇文章,《巴山文艺》常有他的诗文,还登上国字号的《中学生》、《语文报》、《中国少年文学家》,获得了一个又一个文学大奖。
他是校中名人,校学生会主席,校团委副书记。
他奋力拼搏,考上了西南师范大学,又成为西师大学生会主席。
森林说:“1988年,我们办刊物、玩文学热闹非凡的时候,我的文学偶像杨牧回来了,我向他报到!”
杨牧曾经告诉我,1988年,他第二次回三汇中学。三排老教室还在,花园、礼堂没有了。
听说杨牧回来了,一批文学青年蜂拥而至,七嘴八舌话文学。已过不惑之年的杨牧,看见这些文学少年,激动呵。
“当年,我与四个小右派玩文学,只是在小圈子内。现在,你们这阵势,令人欣慰哟。我的汇中也有今天呵!”
杨牧告诉我,这次回母校,雍朝育虽未教过杨牧,但他最热情,把杨森林等爱徒也找来了。
中午各自端一碗饭,坐到一起听杨牧讲文学与人生。
杨森林离校,李冰雪接班,当《新星心》社长,汇中学子玩文学,一浪高过一浪。
从17岁到21岁,黄河回农村当农民。
务农四、五年,他没有认真务一天农,一心只想写作。一次激怒了父亲,撕烂了他的创作本。
黄河去三汇学了8个月无线电修理,连开关也不会修,还烧坏了师傅的一台万用表。
他两次离家出走。一次身无分文浪迹45天,另一次到成都幺姑家呆了三个月。实际上是在文家场泡了3个月图书馆。
他自我总结:在农村,超级笨,不安分。结论:都是文学惹的祸。
1990年,他离开生于斯、长于斯的汇北乐江村,南下深圳打工,其苦难是我等无法想象的。
他先是在龙华清湖建筑工地做小工,每天工作十一二小时。瘦弱的他弓身铲石子、上水泥、和沙浆、拉斗车,工友们都叫他“骆驼”。只要不上工,就躺在清湖的山地上看书和写作,一呆一整天。
他先后做过装配工、杂工、磨砂工,几乎把所有工种都做了个遍。
因为倔强和正直,他得罪过清湖村治安办,多次被关进收容所。出来时身无分文,还欠了一屁股的债。居无定所,流浪街头,遭到威胁……那时,他与社会格格不入。
不过,对这些恐怖情节,黄河只在小说《狭路人生》里淡淡提了一下。
(图文无关)
黄河在深圳龙华打工期间,先后在《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深圳晚报》发表新闻和文学稿件数百篇,渐渐崭露头角,成为当年深圳的“十大自由撰稿人”之一。
1996年,文友潘芸推荐他到龙城派出所第四警区做治安员。他在特区算有了第一份像样的工作。期间,他在岗亭奋笔疾书,先后创作了《燕子带血的唇》、《狭路人生》、《今夕是何年》、《傻哥儿打工记》等小说。
后来,经友人介绍到上南派出所做文书,因不懂人情世故,被教导员找个理由给辞退。
再后来,他先后在《西江月》、《百花》、《健康之路》做过编辑、记者,也多次被炒鱿鱼。他非常苦闷:“我已经34岁了,为什么命运的小舟总是搁浅?”
他讨厌自己太笨,不懂人情世故,不懂通权达变,也抱怨时运不济。
深圳闯荡的13年,黄河多次靠一支笔维持生计。在《知音•打工》一个季度曾上过4篇6000字以上的纪实文章,月收入最高达2万元。文字写作,让他在深圳赢得了应有的尊严。
他是《打工族》杂志特约记者,一年上可上20篇大稿。从1992年至2004年间的12年,黄河发表文章逾300万字,多次获得新闻和文学大奖,享受着文字带给他的荣耀与快感。
文学和信念成就了今天的黄河,如今他已经自己当老板了,是多个股份制公司的股东、董事长。
他开始做酝酿已久的《三汇文学》梦!
悠悠三汇,一遇黄河就不同。
黄河为三汇文学发展做了这样几件事:
第一件:2017年6月27日,蓄谋已久的黄河建立了《三汇文学》公众号,每天出版一期,不间断。这是一面旗帜,从此三江文学汹涌澎湃。
他在《序言》中写道:我创办这个文学公众号,只为三汇文学乃至三汇文化而生。我死而文学号不死,必是三汇人文历史振兴之时。
文学,是一个地区的风稚与风骨,更是人类自身与社会活动的活化石。因此,我曾大胆妄言:一个地区如果没有文人,就等同于没有历史。
三汇文学的地域名称很小,但如果你的文才华征服了世界,你亦立足于世界了。
第二件,与唐中华建立三汇文学交流群。
190多人的乡友文友,天天聊三汇,引出一篇篇美文。
第三件,召集成都会议。2017年8月13日,黄河从广东中山赶来成都,邀约杨牧、李学明、何本禄、李明春、王忠英、张成芳、姚建国等人相聚,为三汇文学摇旗呐喊。
这是黄河第一次见杨牧,并激情写了《一面》这篇文章。
杨牧、李学明接见三汇文友代表后集体合影
第四件,是回三汇参加渠县书画院三汇分院成立大会,为《三汇文学》公众号造势。
这次三汇举办活动,我和牧兄尤为兴奋。二话不说,推掉其他事情回三汇助威。
我发言时冲口而出:“黄河之水天上来。”
《见证三汇文化》是黄河参加渠县书画院三汇分院成立后所写的。他说:参加的开业庆典多了,但这一次最令我动容。我忽然发现自己对三汇文化了解得太少,太肤浅。那些老人,大多是诗书画艺四个领域浸润很深的人,吹拉弹唱,琴棋书画,都是他们的终身爱好。当这么多老人冒雨坐在会议现场一动不动,脸上浮现着幸福与忧伤,低调自在,不嫉妒别人,不轻视自己,不放弃自己的爱好和责任。真的好感动!
黄河崇拜的杨牧说:“三汇的每一块青石板,每一条石头缝都浸染着我的感情。三汇就是我最初的录音带,随机录放,沁人心脾。”
这令他更加感奋。
第五件,与何夲禄、王晶筹备、出版《三汇文学作品选2017卷》。
《三汇文学》公众号才建立大半年时间,就有一部《三汇文学作品选2017卷》出版,确实令人振奋。
黄河说:“今后,《三汇文学作品选》一年出一本。从今年起,还要出文学季刊。将来,还要拍三汇人自己的影视。”
建设三汇文学特色小镇,黄河成竹在胸。
第六件,成立渠县作家协会三汇分会。
2018年4月7日,渠县作家协会三汇分会挂牌成立。黄河从中山来,两百文友从四面八方赶来。
文友有了自己的组织,这是文学三汇的盛事。渠县作家协会三汇分会,47名会员,全国罕见。
第七件,他在广东中山市发布建立“三汇文学公益基金倡议书”,发起“百企千元”捐款,募得12万元三汇文学发展公益基金。《三汇文学》,从此竟然有了自己的公益发展基金,不可思议。
第八件,黄河要出版自己的散文集:《三汇的花朵》。
何故书名《三汇的花朵》?黄河想把散落在三汇各个角落的美景美食、民风民俗、风土人物集大成。文中有巴河、州河、渠河、白塔、白蜡坪、牛奶尖、青山、三角寨、金鸡石、金浪子,有心肺汤圆、盐锅盔、水八块、羊肉蒸笼、圆子、滑肉、飘汤圆,有彩亭、车灯、旱船、烧龙、耍锣、烟火架,有故乡人物幺爸、幺妈、奶奶、牛儿、毛儿、郭世学,有故乡的中秋、端午、元宵……
总之,百十篇文章,充满了奇趣,充满了深情,充满了对三汇的魂牵梦绕,是对三汇千年底蕴、无穷魅力的倾心演绎。读着读着,就仿佛回到了三汇,就仿佛融入了这片神奇的土地,这方动人的山水,这种拔不出的乡恋!
黄河35岁进入《中国灯饰报》,一炮走红,从此如鱼得水。他的专栏《黄河大钟》,在行业引起巨大的反响。后来结集成书《忠告中国照明行业》,更是备受从业者青睐。今年又出版了《给照明一条出路》,更是预订者众。
2008年2月25日,39岁的黄河自创狂飙传媒集团和世界照明传媒平台,从此进入行业传媒的崭新时期。
迄今10年了。10年来,他发现自己不再那么笨了,手和脚、心和脑完美地结合起来,一通百通。“那种感觉妙不可言。”黄河说。
前瞻、洞见、阳光、智慧、专业、服务,使他的平台迅速成为行业媒体第一平台。
2017年12月27日,黄河邀杨牧和我去参加他的第九届世界照明灯饰行业年度品牌风云榜颁奖典礼。我俩前往广东省中山市古镇镇。不就是个镇么?怎么有这么亮的街市,这么大的产业?司机说:“这就是中国灯都古镇,世界各国的客商都到这里订货!”
会议厅灯火辉煌,高朋满座,1000人济济一堂。
嘉宾来自全国各地。获奖灯企一一走上主席台领奖,掌声如潮。
颁奖涵盖中国照明灯饰行业30个细分品类的126家优秀企业。我确实震惊了!
会场上最受欢迎的,是黄河的演讲。
我静静聆听。黄河发表主题报告“2018世界照明灯饰行业流行趋势”。我虽外行,但场内的阵阵掌声,表明业内人士的认可和欣喜。
中国是照明灯饰行业的世界工厂,年产值5800亿元,产品远销220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占有率已超过70%以上。
2018年1月,黄河在《坚守自己,不忘初心》披露:
“大家会很奇怪,为什么年底最需要媒体领导不断露面的时候,我却到终端做调研去了。《世界照明时报》的使命:就是打造一个强大的平台,只做有价值的分享。我们沉下心来,扎扎实实做调研,积累基础资源,最终用经过市场检验的理论去指导市场,用我们掌握的市场资源去服务上游厂家,这就是我们认为最有价值的工作。”
我现在终于有点儿明白了,黄河创刊时的八字宗旨“放眼世界,引领潮流。”斯言诚哉。
中山古镇之行我了解到:世界照明传媒平台旗下拥有纸媒世界照明时报,门户网站世界照明网、世界LED网、世照网传媒股份、灯界网络科技股份、易微网络科技股份及20多个自媒体,拥有世界性的知名度和全国性的影响力。
黄河对我说:“我把钱全部都用在事业平台上去了。20年内,我会对三汇做些力所能及的实事。”
他正积蓄财力和资源,实现文学、文化振兴三汇的梦想。
三汇文学的60年,历史是这样写的:
1957年,杨牧与四个小右派,玩了一把,“玩砸”了。
30个年头后,1986年,黄河、杨森林、李冰雪们在三汇,玩得天翻地覆。
又过了30年,黄河、杨森森、李冰雪们,在中山市、成都市、达州市三地,居然把三汇文学玩得这样疯狂。
学明虽不算太老,年方七五,但病了,封笔了。
2017年12月29日,在广东中山市翠亨村,黄河陪杨牧和我参观孙中山故居时说,明年想出一本散文集《三汇的花朵》,邀我作序。盛情难却,只好破例,我在海南猫冬4个月,勉力为之,边读边记,写下了这些长长的文字,权为之序。
2018年4月
(本文为李学明先生花了4个多月,殚精竭虑为黄河新书《三汇的花朵》所做的序,全文20000余字。此为节选,全文谨附书后做附录。)
【作者简介】:
李学明,1943年生,四川省渠县三汇人,解放军外国语文学院毕业,曾任四川省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教授,,理论研究专家。曾获国家图书奖,已出版著作20部。
欢迎投稿
1、文章体裁:小说、散文和诗歌、评论、剧本等
2、附作者照片一张,作者100字左右简介
3、投稿邮箱:458678692@qq.com(付丽霞)
原创精品,扶持新锐;
立足三汇,面向世界!
名誉主编:杨森林 张力
主编:黄河
执行主编:张成芳
特约主编:孙小淞 王忠瑛
编辑:付丽霞 唐中华(特约)
来源:三汇文学平台
三汇文学平台的所有原创作品,版权均属于三汇文学平台,转载请注明。
- END -
投稿、咨询请加微信:cs458678692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吧!
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