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应城人就是这个味 一口一杯 (附逍遥子朗诵云天,定力不足女性勿进)

2022-08-02 03:45:35

点击▲蓝字,关注应城古往今来




窗外冬雨霏霏,晚上十一点多了,路上的人行色匆匆。耳机里的音乐刚好播到了cohen的《in my secret life》,我在翻看手机里各个时期的备忘录,突然看到一句话,把我的记忆拉回到了今年初。

2014年除夕当日,我从深圳经汉口火车站回家,由于误了回家的火车,不得已只好匆匆地改乘汽车回家。当时已是下午4时许,那天的天气并不是很好,汽车驰骋在由长江和汉水冲积而成的江汉平原上。纵横其间的江河湖泊总是在每个冬天都给这个长江中游最大的平原披上永远望不穿也吹不散的晨雾暮霭。汽车出汉口吴家山经东西湖大道上老汉宜公路,一路朝前便是应城的方向。路旁的村庄厂房一路倒淌,秋收后遗留下的稻草茬子早已被风霜褪去了色泽,残荷突兀地立在干涸的池塘。风吹稻香不在,荷塘月色也不在,只有一片苍茫的灰褐色静静地裸露在冬的大地上。眼前萧瑟的景象让人顿觉整个春节的热情也开始萧索。不知道为什么,离家越近,那种节日的情绪和氛围便越淡泊越不真实。我想,也许是一个习惯了漂泊的人无法仓促地在这个短暂而形式的节日里瞬间做出停泊的姿态罢。

我总是想起那年雪灾回家的情形。那晚,彻骨的寒冷积满整个夜空,尚未融化的积雪堆满诺大的江汉平原,天空像洗过一样的幽蓝澄澈,一轮孤月高悬天边,夜晚被积雪倒映得异常地明亮。看着车窗外闪过的温暖灯火,我笑着对坐在身旁的弟弟讲起了著名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里的句子: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这是一幅我喜欢的归途画面。

不到100公里的路程,整整颠簸了两个多小时。当汽车越过那尊火凤样的城市雕塑时,我坐在尚处高地的汽车上看见了那座让我时刻牵挂的小城,已是傍晚时分,万家灯火点亮了她头顶的夜空,窗外暮霭沉沉,她倚在一片巨大的白纱帐后,像一个晚妆欲罢更把纤眉临镜画的姑娘,欲去赶赴一场冬日的舞会,恼人的和雨和烟两不分散,在灯火阑珊的远处我深情地看着她……

从汽车站出来,取下头上的耳机,故乡和春节的味道扑面而来,鞭炮,豆皮,热干面,沙子馍和捂得严严实实提着灯笼的孩子们。由于已是除夕,街上人并不多。平日熙熙攘攘的汽车站周边已看不见煎绿豆豆皮和炸面窝的太婆,也看不见贴猪油锅盔的小摊和不管多冷都精神抖擞穿着蓝色大褂子作业的摊主。

我茫然四顾,就在我该为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回家为难的时候,一群出租车师傅走了过来:
“小伙子,打车吧,去哪儿呀”?
“到石桥,多少钱”?我答到(这些出租车到了过年就有表不打,全部一口价,不管到哪儿)
我少回家,每年回去都笑言是回去以消费带动故乡经济增长的,所以挨宰的准备都是从打车开始做起。
“100块吧,今天过年”,一个中年人带着满腔的人情味温和地答到。
我以为自己听错了,平常不打表一口价也只要30多块钱,毕竟只有10公里10多分钟的距离。我没理他,扭头就走,与他们斗争我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果不其然,另一个戴眼镜的中年人迎了上来,反将我一军,直接问我要给多少钱。我告诉他,我最多只能给你六十,多一分都不行。六十多吉利。
他想也没想直接接话了:“70好吧,不说了,年轻人,一口一杯”!他的话让我难忘。
我愣了一下,鬼使神差地上了他的车,我觉得他的话打动了我。在车上,我边用乡音与他闲聊,边反复琢磨他讲的这句话,也琢磨我是如何鬼使神差地上了他的车……这话像一句劝酒词,应城人好酒,更好在酒桌上劝酒。这不仅是一种民风,更是一种传承了多年的文化,也有人说这是一种陋习。应城人热情,在酒宴上主人家招待宾客常讲的一句话就是:大家吃好喝好,我们不会讲礼行(应城人管礼数叫礼行)。如果你能喝而没有喝好,那你要准备着接受这种劝酒礼行的重重洗礼。都说民以食为天,喝酒在应城的民俗文化里多重要,竟与食并列。我记得我的祖父与祖母晚年70岁的时候偶尔还喝点散装白酒。

另一方面,这话透着市井,也透着一股豪迈和诗意。过去,这里几乎每个乡下的自然村里都有一个或多个酒坊(应城人称之为槽坊)。在本地的酒桌上,多饮56度以上的烈酒,且喝起来的速度极快,我的父辈们亦都有着极好的酒量。年轻的小伙子们趁着酒性和氛围喝起来更是无所顾忌,一口一杯,有股子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牛劲!深究起来,这既与本地彪悍的民风不无关系,也切中了年轻人好面子的软肋,颇有点反向绑架的江湖意味。

细细思忖,我们的江湖不就像那杯未及一饮而下的烈酒吗?它摆在面前,不管喜爱或者敬畏,只有一口下肚,方知个中滋味。此后便是酒后的人生百态,有人清醒,也有人伤怀,不管是什么样的形态,酒后翻篇再上路定是必由之路!这句话,不仅是一种生活的主张,更是一种潇洒的态度,更重要的是它把民俗的精髓揭示得入木三分,活灵活现。后来,我把他讲给父亲听,他听了哈哈大笑,也许做为地道应城人的他能体会这话的意味,而旁边的母亲则是一脸的不以为然。

车过黄滩开发区,母亲再次打来电话催促,问到哪儿了!匆匆挂断电话,我在手机上记下了这句话:年轻人,一口一杯!像生怕遗失了一件珍贵的东西一样。

在这条少时无数次骑着自行车去激扬青春的路上,看着市区渐行渐远,窗外的景色越来越黯淡,有掉光了叶子的树伫立在很远的地方,只能看见树干萧瑟的剪影。偶尔也能看见很多绚烂的焰火盛开覆灭后散落在风中。在这样萧肃的夜晚,只有它们和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在昭示着人们,这是中国传承几千年的重要的节日。暗红的灯笼在北风中轻轻飘荡,它们象征着远方和归途,漂泊停歇,团圆聚散。

快到家了,我把手放在膝盖上头的双肩包上。我突然发现,离家越远,带走的东西越多;离家越久,归途里的东西越少,这背包里的东西却越背越沉重。我们像移山的愚公,永远都在妄想搬动那座横在自己与故土之间的大山,可是渐渐地,我们越走越远,那个“异乡”里的东西越搬越多,故乡的东西却越搬越少,当华发悄悄地爬上头顶,风霜浸染面庞,后来我们也就渐渐地变成了那个反认他乡做故乡的人……汽车,依旧行驶在寒冷的夜色之中,前方不远的地方是那丛橘黄色的灯火和在风中翘首以盼的父亲,而厨房的灶台前则是忙碌的母亲,不知不觉地,她已经把两件厚厚的棉衣穿到了身上……


乡愁

如果说,一只背包
是一个人一生的地理
那搬去
乡愁这座大山
便要用去一生的时间
有时,是心
越搬越空
有时,是包
越搬越满



关注应城古往今来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