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渭源在线】渭源民间吃食传说,你知道几个?

2022-02-18 21:06:47

 点击蓝色字免费订阅,每天收到这样的好信息

渭源民间主要吃食传说

来自程俊珊的博客

一.饺子传说

饺子:当地俗称“角子”、“煮角子”、“扁食”。人们为什么要吃饺子,民间流传着许多美妙的传说。

一说:女娲炼出五彩石补天后,抟土造人时,由于黄土人的耳朵过冬会被冻掉,所以女娲便在黄土人的耳朵上穿眼拴线,并让他们用嘴咬住线,这样就冻不掉耳朵了。“线”谐音“馅”,咬线为“咬馅”,即吃饺子,这个传说虽然牵强附会,但它却反映出古代劳动人民幻想与自然界做斗争的精神。

二说:汉朝时,河南南阳名医张仲景晚年从长沙太守任上告老还乡,正逢寒冬腊月,他一路看到为生计奔忙的穷人,面黄肌瘦,耳朵都冻烂了。冬至那天他在南阳关搭起医棚,烧起大锅,施舍“祛寒娇耳汤”给穷人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药,烧熟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每人给一大碗汤、两个“娇耳”,从冬至一直舍到年三十。穷人吃了,浑身暖和,两耳发热,耳朵都被他医好了。从此,人们为了纪念张仲景,每年冬至、春节都要包“娇耳”(饺儿)吃,后人为便于称呼,就叫做“饺子”。

三说:“饺子”和“交子”谐音,按我国多年来的计时法,半夜的时刻是子时(相当于今天说的二十三点到一点),子时也正是新旧交替、辞旧迎新的时刻,这个时刻就叫“交子”。在这个时刻吃饺子,恰好和“岁更交子”相符,主大吉大利。


二.馒头史话

馒头:当地俗称“蒸摸”。据说三国时,诸葛亮为了救人活命,急中生智创制出来的。

相传,诸葛亮七擒孟获,安边固疆以后,为了尊重兄弟民族的风俗,有一次,他参加了当地的祭祀活动。众人看到诸葛亮来参加,载歌载舞,格外热闹。突然,巫师们手擎大刀,要砍下七七四十九个小伙子的人头,来作供品祭祀。诸葛亮目不忍睹,顿生妙计,叫他们将活人放了,换上自己用面团包牛羊肉馅制作成的“面人头”来祭祀。并说神灵享用过了,大家吃了能消灾防病,众人一尝,果然可口,都说这比人头当供品好。从此,人们将这种代替蛮族兄弟人头的食品,称作“蛮头”,不但祭祀时吃,平时也食用。诸葛亮又觉得吃“蛮头”,不尊重兄弟民族,就改称为“馒头”。久而久之,人们将不包馅的叫“馒头”,包馅的叫“包子”。

三.锅盔传说

锅盔:俗称“烙馍”。较大的叫“锅盔”,碗口大的叫“干粮”。巧婆娘烙出的“锅盔”,火色均匀,状如菊花,皮薄如纸,馍膘丰厚,用手掰开是层层,用刀切开如板油,人口越嚼越多,下咽回味无穷。吃起酥,闻起香,耐存放,是裹粮远行的最佳食品。那么是谁首创了“锅盔”这种食品呢?相传,古代为皇帝修筑陵墓,民工多,锅灶少,很多人吃不上饭,民工们饿急了,就用自己的头盔烙制面饼吃。一传十、十传百,很快解决了民工的吃饭问题,这种做法就是原始的“锅盔”。后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在实践中烙馍技术不断改进,“锅盔”的质量越来越好,经久不衰,流传至今。

四.挂面史话

相传,明朝末年,宦官专权作乱,朝廷屡加田赋,豪绅横行乡里,农民倾家荡产,。崇祯皇帝一看大势已去,江山难保,忧心如焚,苦无良策。

一天夜里,他梦见一位女仙对他说:“只要吃上一丈长的细面,才能长命百岁,国泰民安。”醒来之后,皇帝立即传旨,命各地官员速献丈长细面进京。一月以后,仍无丈长细面进宫,崇祯大怒,一连杀了几个大臣,闹得官员人心惶惶,百姓叫苦连天。关中有个官员叫宋企郊,星夜奔回家乡,将此情告知做厨师的堂弟宋百巧,让他想办法。但试制了几次,还是弄不出一丈长的细面来。一天,百巧为制长面,累得倒头昏昏睡去。朦胧中一个白发 老翁对他说:“百巧,做这样的细面是闲(咸)事,莫着急,放一放,莫蛮干。”百巧正要细问,猛然醒了,老翁无踪。坐起来一琢磨,悟出了道理。他在面中放上盐,和成面团,没有急着去做,而在盆中放了多半天,然后将面团揉来揉去,用手一神,果然有劲,扯长不断,他高兴极了,立即支起大架,把面挂在架上,让面慢慢垂落下来,终于制成了丈长的细面,献给朝廷,解除了官民的危难。这就是后来的挂面。

五.喝汤史话

喝汤:渭源人把面少水多称汤,渭北人叫滚水。关中、陇东一带都把吃晚饭叫“喝汤”。“喝汤”不是没有馍、没有菜,而是汤饭俱全,那么为啥将晚饭叫做“喝汤”哩?

传说元兵占了中原,忽必烈为了集粮强兵,让老百姓改每日三餐为每日两餐。官府怕老百姓对改餐不满,,就每十五户人家派一个元兵管着,‘还把所有铁器都收了,十五户共用一把菜刀,这把菜刀还由元兵掌管,随时带在腰间。可是过去每日吃惯了三顿饭,突然改成两顿饭,大家干上一天活,晚上不吃些饭咋能撑得住呢?当时有个叫王二的小伙子,给财东家推了一天豆腐磨子,天黑了回到家里,肚子饿得实在受不了,就偷偷生火想烧些米汤充饥,米没下锅,就被元兵发现,不问东长西短,就把王二绑走了。王二被送到忽必烈帐中。忽必烈听说王二偷吃夜饭,。便喝令推出把头砍了。王二大喊“冤枉”,忽必烈上前便问:“怎么冤枉你啦?” 王二说:“大王叫百姓改餐省粮,小民怎敢违抗。只是天黑烧了点开水解渴,并没有给锅里下米,你说不是冤枉是什么?”忽必烈心想,王二以水解渴也是个办法,这样既省了粮又充了饥,水有的是。砍了他,真的是冤枉了。于是就把王二放了。打这以后,忽必烈就允许百姓晚饭时烧汤喝。这样人们就借烧汤机会,下米做饭。时间久了,把晚饭叫“喝汤”。

五谷的传说

神话故事导读:

远古的时候,食物很少,人们经常饥一顿饱一顿,身体很虚弱。有一个名叫稷的青年人决心去尝尽天下草木果实,为大家找到能做主粮的粮种。 他把他的这个决心告诉了女娲 (wa),女娲很支持他,还让她的五个儿子稻、黍、麦、菽(shu)、麻拿着白、黄、红、绿、黑五只

远古的时候,食物很少,人们经常饥一顿饱一顿,身体很虚弱。有一个名叫稷的青年人决心去尝尽天下草木果实,为大家找到能做主粮的粮种。

他把他的这个决心告诉了女娲 (wa),女娲很支持他,还让她的五个儿子稻、黍、麦、菽(shu)、麻拿着白、黄、红、绿、黑五只不同颜色的袋子,做稷的侍从,跟着稷一起去找。 渐渐地,他们找满了五袋子的粮种。一天,他们看见一座山上有一种高杆红穗的东西,就爬了上去。到了山顶,向下一看,发现下面有五条山谷,山泉涌流,土肥草绿。于是,稷让他的五个侍从各选一条山谷,播下种子,耕种起来。他自己则在山顶开了一片荒地,种下了那种高杆红穗的东西。后来,人们就以他们的名字给那几种粮食命名,又因它们是在五条山谷种成的,就把粮食总称为五谷。稷种的那个品种又被称为了


浆 水面

浆水面又叫“酸饭”。《吕氏春秋》载:“文王嗜菖蒲菹酸菜,孔子闻而服之,缩頞而食之三年,然后胜之。”这说明酸菜在周文王时就已被人食用。古冀县与周初建 国之地陕西岐山相近,这里的人都喜欢吃酸菜与浆水面,故甘谷浆水面是周朝遗风的继续与发展。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述,浆水有“调中行气,宣和强力,通关开 胃,止渴消食,利小便、白肌肤、止呕吐、治泻痢”的功效。浆水中饱含乳酸,亦有抵制腐败菌和抗衰老的作用。浆水制法简单,先把白菜、萝卜、包菜叶、芹菜、 苦苣等新鲜蔬菜洗净切碎,然后在沸水中煮片刻,并配以少量麦粉或豆面、玉米面,后倒入缸中,再加入现成浆水数碗或发酵的引子,然后加入适量滚沸的开水,搅 拌均匀后用塑料袋、棉布等密封缸口,一二日后启封,其内色白的水曰“浆水”,菜曰“酸菜”。做浆水面时,先在锅内倒入少许食用油,将葱花、盐或蒜片、辣椒 丝放入,炸成焦黄,倒入浆水,叫炝浆水,烧开后,浇在煮好的面条上,再加上炒好的葱花或韭菜,便是酸香溜爽的浆水面。在“酸饭”里夹杂一些用沸水煮烂的洋 芋块,则风味更佳

(注:内容源于程俊珊博客,为分享当地民俗传说,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欢迎亲们踊跃投稿,微信:gstqds;QQ:1347301。

稿费10—300元!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加入我们,一起前行吧!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